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火焰厚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lame thickness
作者: 李石頓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垂直於火焰面的溫度分佈,火焰區包括可燃氣反應量可以忽略不計的預熱區以及反應激烈的反應區。火焰的厚度即為預熱區與反應區厚度的總合。因為可燃氣在通過火焰時是經歷逐漸受熱,引燃以及反應的過程,所以火焰厚度的定義就相當不明確,至今尚無統一的定義。以下介紹的為二個常被引用的定義。
  Zeldovich定義火焰的厚度△篇:
  

  式中,k為可燃氣的熱導度;cp為可燃氣的等壓比熱;ρu篇可燃氣未燃燒時的密度;uL為層流火焰速度。
  其實△代表預熱區的厚度:
  
  式中,Tm為溫度曲線上反曲點(參見inflection point)m的溫度;(dT/dx)m為在反曲點上的溫度梯度。
  對於具有高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的化學反應,Tm(可視為引燃溫度)很接近絕熱火焰溫度Tb,所以火焰反應區的厚度遠小於預熱區的厚度。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預熱區的厚度代表火焰厚度是適當的。
  Spalding定義火焰的厚度為:
  
  在具有高活化能的化學反應,因為Tm很接近Tb,所以Zeldovich所定義的火燄厚度△很接近Spalding所定義的火焰厚度b。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火焰厚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