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產教育主張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產教育主張於清末民初在國內興起並盛行,原因是自海禁開放以來,帝國主義勢力侵入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壓迫而面臨危機,朝野上下為挽救此一變局,乃竭力提倡生產教育,以期養成生產技能方面的專門人才。
  生產教育的涵義在使國民具有生計技能,並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決民生問題,其範圍較職業教育為廣。民國十九年(1930)四月,召開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通過改進教育方案,特別強調「各級各類教育,都應注重科學實驗,培養生產能力」。二十年,教育部通令全國切實遵行以下各項:(1)小學應切實施行「工作科」;(2)初中應審察地方情形,切實遵辦農工家事各科;(3)中小學學生應一律參加校內勞動工作,對於各科生產作業,尤應特別注意。同年四月,教育部又訓令全國從民國二十學年度起,限制設立普通中學/增設職業學校;並在普通中學添設職業科或職業科目,縣立初中應附設或改設鄉村師範及職業科。同年五月,國民會議通過〔確定教育設施之趨向案〕,認定「中國大禍,唯貧與亂」,針對此二大患施行的教育,一為民族復興教育,一為生產教育。在生產教育方面,決議:(1)各級學校之訓育,必須根據 國父恢復民族精神教育的遺訓,加緊實施,特別注重於刻苦勤勞習慣之養成,與嚴格規律生活之培養。(2)中小學校教育應體察當地社會情況,一律養成獨立生活之技能,以增加生產能力為中心,務使大多數不能升學之學生,皆有自立之能力。(3)社會教育應以增加生產為中心目標,就人民現有之程度與實際生活,輔助其生產知識技能之增進。(4)盡量增設職業學校及各種職業補習學校,而職業教育之制度科目,應使富有彈性,並接近固有之經濟狀況;私人籌設職業學校者,國家應特別獎勵之。(5)應儘量增設各種有關產業及國民生計之專科學校。(6)大學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學及實用科學為原則。
  同年九月,〔中華教育界〕雜誌推出〔中國教育出路間題〕專號,綜計論文十餘篇,一致趨向於生產教育;其中最明顯提出生產教育的人,有何日平(即陶行知)、舒新城、曹芻三人。何氏本其「學由於做」及「科學萬能」的信念,主張生產訓練必以工業為主,農業為輔,並提出七項任務。舒、曹二氏則主張趨向於農業生產力之增加,理由為中國是小農國家,如能盡量發展固有的農業,在世界上作個家給人足的國家,自然可以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自此以後,生產教育遂成為我國教育討論的中心問題,各大報章雜誌都對此間題出版專號及特輯,學者專家亦均積極參加討論。
  民國二十二年(1933)三月,教育部頒布〔職業學校規程〕,對各級職業學校的設施有詳細規定;六月又訂定〔中小學師範職業學校規程注意事項〕十五條;九月又公布〔職業補習學校規程〕,規定此類學校除授以職業生產知能外,並予以公民訓練。
  民國二十三年,教育部頒布職業學校各科教材大綱、課程表及設備概要;十二月,教育部為檢閱各省市推行生產教育實績,特在南京舉行全國職業學校及中小學勞作成績展覽會,各省參加的計有二十六個單位,頗具績效。並舉辦全國職業教育討論會,對師資、學生出路、生產教育指導諸問題,均有建設性的建議。
  此後,各專家學者均大力闡揚生產教育的理論及實施原則;有關這方面的論文,可參閱正中書局出版的〔生產教育之理論與實施〕及中華教育學會編的〔中國生產教育問題〕兩書。
  生產教育在政府大力推行及專家學者不斷鼓吹下,已蔚成風潮,對當時的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有不少的助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產教育主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