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族問題與教育 - 教育百科
種 | |
族 | |
問 | |
題 | |
與 | |
教 | |
育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Race and Education |
作者: | 張建成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種族問題與教育之間,存在若干問題。種族的概念通常涵蓋民族與族群在內,雖然在比較嚴格的意義上,種族是以生物的特徵為依據,民族與族群則涉及地域、文化之不同,但是由於民族與族群的形成,必然有其生物人種上的根源,所以種族、民族、族群三者多半都是混合交替使用,必要時才予區分。 現代社會中的種族問題,關鍵在於「種族主義」(racism)的歧視與偏見,其發展是多方面向的。在教育方面,與不同種族之教育機會是否不均有關。所謂種族主義,指在態度、行動或制度結構上,某一種族可能以膚色或其他特徵,刻意提高本族的文化與地位,強調本族的優越性與純淨性,將其他種族貶於次等的附屬地位,強行分隔,要求他族就範。通常服膺這種教條主張的種族,都是社會中掌握較大權力的優勢族群,相對的其他族群,一般稱為弱勢族群或少數民族。 有關種族主義的表現,可分為個人性的、制度性的及文化性的三種。個人的種族主義,可能出自故意與偏見,也可能出自無知或恐懼,如白人教師堅持黑人學生天資低劣,白人學生無故或故意傷害、騷擾、嘲弄有色人種等。制度的種族主義通常都是隱藏在既定的政策及現實的環境中,如少數民族學生就讀的學校預算較低,師資較差;又如過去美國南方的種族隔離是法理性的,北方雖未明文規定,卻也事實存在。而「反學校隔離」(School Desegregation)之後,許多學校仍如往常一樣運作,甚至出現再隔離的現象。文化的種族主義,就是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視本身種族為萬事萬物的核心與規準,以本族的價值規範,評鑑一切事物,如美國白人推崇盎格魯薩克遜清教徒的文化遺產,認為別人的文化遠不如己,大力打壓其他種族或族群的文化經驗;不但學校的正式課程,處處可見歐洲白人文化的優勢,潛在的非正式課程,亦充滿不友善的種族迷思及刻版印象。上述三種力量彼此交互作用,即使制度的歧視或隔離,可以依法降到最低,個人及文化的歧視或隔離,依然繼續存在。 當種族或族群特徵成為優勢團體用來隔離或歧視弱勢團體的工具時,弱勢團體亦會以此做為抗拒或敵視優勢團體的理由,陷入嚴重矛盾的兩極對立狀態,如弱勢的種族或族群通常認為自己的失敗經驗,是優勢族群刻意壓制的產物,因而不信任掌握在優勢團體手中包括教育在內的各項體制。強調學習社會上的優勢文化,就是投降背叛,接受優勢族群主控的學校教育,就是屈服文化侵略。這樣的心態,反映在實際行動上,若非消極的退卻逃避,就是激進的暴力破壞,不再相信學校教育是開發人類潛能的過程,而僅是一種無關緊要的奢侈品而已。 美國學者柯爾曼(J.S. Coleman)一九六六年提出的〔教育機會均等報告書〕,是探討種族與教育關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迄今的研究一致發現,世界各地的少數民族,不但經歷種族的歧視,並且遭受社會地位的不利;泰半都是處在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除了東亞裔的移民之外,美國其他族群學生的教育機會及教育成就,均滿布荊棘,挫折連連。入學前,家庭貧窮,家長職業不定,收入無常,無心也無力管教;入學後,教師的價值觀念與語言,學校的文化型態與活動,均迥異於家庭,適應費時又費力;離校後,即使智力與教育程度相當,也難在就業市場與優勢族群競爭。不利的社會化經驗、不公的學校機會、明顯的職業歧視,在在壓抑了弱勢族群的教育動機與學業成就。年級愈高成績愈差,上學勤惰無常,大量中途輟學,平均受教年限低於社會標準,終究超不出種族與階層的界限。 面對這樣的困境,現代的民主社會均努力不懈地謀求解決之道。過去的觀點,比較偏重補救及同化,舉凡提供入學優惠措施、補償教育、過渡型的雙語教育、實施教育優先區、反學校隔離等,皆著眼於此。近來的觀點,則比較重視文化之間可以相互發明的多元文化主義(cultural pluralism);認為所有的文化,都在發現人生的真理,不同地方或種族的人,所用的方法不一,所定的路線不同,發現也就有異,惟都有助於追求真理。沒有任何一種文化的發現,絕對優於或遜於其他文化,也沒有孰優孰劣或文化不足,須予補救的問題;共同分享才是正途,因而主張相互欣賞、尊重及學習的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然而由於多元文化教育所涉龐雜,推動起來亦有爭議,改革步伐緩慢,引起若干激進學者的不滿,認為這樣做只是拖延時日,無效又偽善。弱勢族群之低成就,既是種族主義的結果,就必須實行「反種族主義的教育」(antiracist education)。他們帶有濃厚敵意的抨擊現行的教育尺度,渴望徹底的社會重建,連根剷除種族主義,也呼籲學校及教師從種族主義之中覺醒過來。這樣的主張是否過猶不及,值得斟酌。(參見「種族次級文化」、「反學校隔離」)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種族問題與教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