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臭蔥石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臭蔥石的英文名Scorodite係源自希臘語garlic-like,意指此種礦物加熱時會產生砷臭味。晶體多呈雙錐狀或板狀,偶見柱狀晶體,顏色以淺綠、藍綠或褐色居多,少數呈白色、黃色和深紫色,白色條痕,摩氏硬度介於3.5到4之間。臭蔥石屬於含鐵的砷酸鹽礦物,其中鐵可能被少量的鋁所取代,若三氧化二鋁含量超過7.1%時,又稱之為鋁臭蔥石(Aluminoscorodite)。此種礦物主要產於含砷量較高的硫化礦床氧化帶中,多為次生礦物,經常與毒鐵礦(Pharmacosiderite)、砷鉛鐵礬(Beudantite)、砷鉛鐵礦(Carminite)、砷鋇星石(Dussertite)等礦物相伴共生。在台灣地區有兩處發現臭蔥石,一為金瓜石礦區;另一為中央山脈合歡山金礦區。
知識 1:
3.5~3.7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臭蔥石
化學成分: Fe<sup>3
國內產地: 金瓜石礦區
國外產地: 德國Saxony的Grube Clara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砷酸鹽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