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812.4918 ms
共 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表現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近代文學、藝術上的一種傾向,因反抗印象主義而起,主張打破外界或自然的約束,強烈表現個人內在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頗盛行於德國。
2.二十世紀初葉,誕生於德國並波及西歐的美術運動,不滿印象派畫家們的忠實自然再現,主張強烈訴說內在的感情與思想,常用誇張、變形的手法及主觀的色彩來表現。
|
末稍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邦舞譜動作名詞。末稍指身體部位的一端,此端與身體中心的距離最遠。
Ann Hutchinson《Labanotation: The System of Analyzing and Recording Movement》1977.
|
摩擦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學名詞。一物體與所接觸之另一物體間之滑動或滾動運動所產生的阻力。
|
馬祖卡舞曲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樂曲類型。馬祖卡舞曲是波蘭華沙附近之馬祖維亞省(Mazovia)一帶的民間舞蹈樂曲,舞蹈的節奏為三拍子。蕭邦(F. Chopin, 1810-1849)把它創作為藝術音樂,他的每一首馬祖卡舞曲都有不同的速度和表現特色。從中可以看出蕭邦的馬祖卡舞曲是混合了幾種波蘭舞,正式馬祖卡舞的節奏是強猛和有戰爭特色,另一種稱為奧伯塔斯(Obertas)的波蘭舞,節奏輕快,表現歡樂。還有出自庫爾威省的庫亞威克舞曲(Kujawiak)速度較慢,充滿感情和哀傷,這三種舞曲都是三拍子,同時強音常置於第二或第三拍,造成不均衡的節奏型。馬祖卡舞曲通常分為二或四段,每段有六至八反覆小節。傳統的馬祖卡舞曲是用囊管(風笛...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
扇子舞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一、中國民間舞蹈。廣泛流傳於漢族及朝鮮、滿、蒙古、保安、哈尼等少數民族地區。舞者多是一手執扇子,一手執手絹表演,也可兩手各執一扇。扇子為綢質帶邊折扇。表演時,舞耍各種扇花技巧。有純舞、邊歌邊舞等形式。二、保安族民間舞蹈。流傳於甘肅 省臨夏 保安族聚居區。吸收借鑑漢族秧歌中的扇舞形式發展而成,具有保安族獨特的豪爽、粗獷的風格。執扇和舞扇都有其獨到之處,如:全手執扇,手腕的抖動靈巧敏捷。舞扇時,帶動大臂左右的甩動,扇子隨之上翻,舞姿瀟灑。舞扇的花樣,新穎豐富,其中有:〈抖扇〉、〈翻扇〉、〈繞扇〉、〈平扇〉、〈背扇〉、〈抱扇〉等。頭部、胯部隨之自然搖動,別具特色。步法輕盈,舞蹈歡快。每逢年節及...
|
同理心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學名詞。在戲劇演出中,觀眾對演員角色所產生的認同感。當劇中角色在高興、困頓、甚或是危險的狀態中,觀眾同時可以感受的心理狀態。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
姿勢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場演出名詞。演員為了傳達某些訊息所作的肩膀、手、臂、腿、足、頭等種種肢體語言,例如:演員聳肩以表示輕蔑、不了解或沒興趣等意思。英國的戲劇家彼得謝佛(Peter Shaffer, 1926-)所編的《蕾蒂絲與獨活草》(Lettice & Lovage)劇中,瑪姬史密斯(Maggie Smith)對導遊搖著無力的手,表示她對他的介紹覺得乏味。謝佛以這種非美化的方式,敘述女主角對正在參觀的房子的輕蔑。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
獅陣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藝陣名。屬臺灣民間遊藝團隊之一種,相傳為古代「魚龍百戲」之遺俗《見臺灣民俗源流、十五上元暝》,每年自開年起各地方之龍炬〔見龍燈舞〕、「子弟陣」、「獅陣」等皆出動,至元宵節達到高潮。至今該類民俗舞藝仍盛行於臺灣各地方之迎神賽會與國家慶典中。俗稱《弄獅》、《舞獅》、《獅子舞》。目的在祈福,賀年節、賀喜慶之意。與《弄龍舞》《龍炬舞》同意義。它以一大行列舞動於街上,動作激烈兼有武術與特技之演出;如〈空中飛獅〉、〈步步高陞〉、〈翻獅〉等動作。表現威武雄壯,頂天立地之精神。使用之獅頭多為雄獅形狀《臺灣獅.前引 ── 舞獅》。早期皆以竹架糊紙或紙漿、木雕、皮革等縫製獅頭,現則以塑膠在鐵板模上壓製成形,較考究...
婁子匡、許長樂民國六十五年《臺灣民俗源流》、王宏隆《臺灣獅》1993、鈴木清一郎、《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民國七十八年增訂。
|
坦達瓦舞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印度宗教儀式舞蹈用語,屬梵文(Sanskrit)音,是婆羅門教中「三摩耶」(Samaya)儀式之一部分,均由教徒表演;激動而熱烈性的足部動態稱為坦達瓦舞(Tandava)。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宮尾慈良著《亞洲舞踊的人類學》1987。
|
動態平衡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運動訓練名詞。動作和姿勢保持一定狀態的能力稱為平衡。平衡分為動態平衡和靜態平衡兩種。很多運動必須動作,故動態平衡比靜態平衡重要,且複雜。轉移於下一個動作的重心移動,必需要有很敏銳的動態平衡。因此除了內耳前庭部的平衡感覺之外,本體感覺的協調動作,對生長發育期的運動訓練,例如體操和跳水等非常重要。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