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複雜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lexity
作者: 朱啟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複雜性在魯曼(N. Luhmann)所主張的系統理論有其重要的意義。它指的是當系統內部的元素增加時,元素之間的關係也會隨之緊密,此時系統使其運作得以持續。要在這些無數的可能性中,加以選擇,這種安排、選擇的驅策力,即是複雜性。對一個不斷自我指涉的系統而言,它必須面對複雜性,並且從諸多可能性中,選擇其一。
  進一步來看,魯曼認為一般對複雜性有兩種不同的界定。第一種穊念建立在元素與關係間的區分。當元素逐漸增加時,元素之間可能的關係對元素建立關係的能力而言是過大的,因為元素可能是以算術級數在增加時,所產生的關係卻可能以近於等比級數的方式增加。故此種關係必然會強迫系統作出選擇,魯曼即將此種複雜性稱為運作(operation)的複雜性。另一種複雜性則稱為觀察的複雜性。即當系統必須選擇它的關係時,很難預料它將選擇什麼關係。由這角度來看,觀察的複雜性是一個對於訊息缺乏的程度。它是關係到從現實中作出結論時,所具有的不確定程度之評估。依此,這二個複雜性的焦點同樣都在於強制的選擇性(Zwang),它也就成為運作與觀察兩者之所以可能發生的條件。簡單來說,複雜性便是強迫選擇,但也促使系統在選擇過程中產生分化。系統一方面因著複雜性而選擇,同時又製造新的複雜性,而繼續選擇、分化。系統在其分化而漸在結構上增長時,元素也隨著增加,但同時也強迫地造成對特定關係與結構的處理具有較大的選擇敏銳度,而這些關係及規則是依據較狹窄的、系統特定的可能的事件之條伴,處理每一個關係化的容許或機率。魯曼認為,隨著元素之正面的璔加,同時會在關於無法實現的關係中產生負面的、消除的選擇性。如此,複雜性的升高與化約是同一回事,即複雜性的升高必然帶來更強的選擇性,而自然帶來更多的排除,以適應當前系統所面對的複雜情況。這種情況更用來說明當前教育理論的發展。過去的教育理論可能包含著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等面向,但現今則逐漸地發展其各領域中的研究典範。譬如教育哲學,它可能發展到極深刻且複雜的層面上,而這同時也排除了與其不同研究面向的知識。故複雜性不只是結構地成為可能關係的數量而已,同時還是它們的選擇性;而且它不僅指規模與結構性這二個變數間的認知關聯,還指規慔的正面規定與結構之排除效果的負面規定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複雜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