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動化流通系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utomatic Circulation System
作者: 李美燕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由於圖書館流通作業的工作重複性、獨立性及流程容易系統化等特性,使得自動化流通系統已成為圖書館自動化過程中,發展技術最成熟且成效卓著的一個系統模組。
  早在西元1936年,派克(Ralph Parker)在德州大學建立了一套孔卡式(Punched Card)的流通自動化系統之後,就此揭開了圖書館自動化發展的序幕。隨後,因深受電腦與通訊技術應用的影響,流通自動化系統的發展歷程經歷整批處理及線上處理兩個階段性時期。
  (一)整批處理系統1960年代,電腦的發展以整批作業系統為主流,因此圖書館的流通自動化亦採用整批資料處理的方式作業,係將流通資料收集、累積之後,再定期經由電腦處理。此時所採用的系統大都稱為外借系統(Absence Circulation System),僅將出借的圖書資料鍵入系統檔案中,而每筆圖書資料亦只包含索書號、著者及切截的書名等幾項簡易資料項目。如此,優點在於占用電腦的儲存空間少、費用低;但卻無法查詢未出借的圖書資料。這類系統中,最早被使用的整批作業流通自動化系統是1960年代初推出的IBM 357資料收集器(Data-Collection Devices)系統。
  (二)線上處理系統1970年代,功能強而價格低的微電腦問世,線上作業系統逐漸取代整批作業系統,而遠距離通訊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線上流通自動化系統開始普及。線上處理系統允許立即存取所有資料檔中的資料,而所有的流通異動亦可立即傳送給電腦處理。整批處理系統時期所採用的外借系統紛紛改為使用盤存系統(Inventory Circulation System)。所謂盤存系統即是將館藏所有圖書資料都鍵入電腦檔案中,每筆資料的內容項目完備。雖然盤存系統需要較大的記憶體容量,但卻能提供圖書館各類型統計管理報表。最早的線上流通自動化系統是1966年由伊利諾州立大學(Illinois State Library)所推出在IBM 1620型電腦系統上開發而成的系統。但此系統因不能查尋圖書現況,故亦只能稱為部分線上作業系統(Partially On-Line System)。而真正第一個擁有完全線上查詢功能的流通系統,則是1968年貝爾實驗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 Murray Hill, New York)發展成功的BELLREL系統(BELLREL System)。
  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及遠距離通訊技術的進步,流通自動化系統的發展早已和圖書館各作業模組整合為整合性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雖然簡易的流通紀錄僅包含讀者,流通圖書及借期等三大要素,但理想的流通自動化系統,卻需具有下列系統功能,才能真正發揮自動化的功效:權限控制、流通政策、圖書館行事曆、凍結(Block)、否決(Override)、追溯稽核(Audit Trail)、檔案處理、借書、還書、逾期處理、罰款處理、續借、預約、催還,查詢、通知單、收據、指定參考書管理、器材設備使用登記盤點、更改館藏地及資料別,遺失賠償處理,館內資料使用分析、線上印製、報表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動化流通系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