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鎖反應模式 - 教育百科
連 | |
鎖 | |
反 | |
應 | |
模 | |
式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hain-of-Response Model |
作者: | 黃富順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連鎖反應模式係解釋成人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理論架構。此模式係美國成人教育家克羅斯(K.P. Cross)於一九八一年將已發現的影響學習活動的因素加以綜合,探討其間的交互關係,稱之為連鎖反應模式。其基本前提為:不論參與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或從事自我導向的學習活動,均非單一的行動,而是一種連鎖反應的結果。參與行為像一道連續的水流,而非一系列各自獨立的事件。此模式有七個要素,即自我評鑑、對教育的態度、參與行為可能達成重要的目標與期望、生活轉換、機會和障礙、訊息和參與等。其關係如下圖所示: 克羅斯認為「自我評鑑」是形成參與的起點,由過去的研究顯示,某些穩定的人格特質在成就動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教育也是一種成就動機,故自我評鑑與成人參與學習活動的行為有關。其次,她認為個人對「教育的態度」,直接來自個人過去的經驗,間接來自「重要他人」(significance others)的態度和經驗。自我評鑑與對教育的態度二者構成了參與學習的一種穩定的聯結,可能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二者具有交互增強的作用。 參與者可能達到的重要目標和期望,根據勒溫(K. Lewin)、富若姆(V. Vroom)、伯格斯坦(H. Bergstern)和魯班遜(K. Rubenson)等人所提出的「期待價量理論」,包括兩個主要部分:(1)價量,即目標的重要性;(2)期待:個體可能達成目標的程度與可能獲得獎賞的主觀判斷。而期望和自我評價間具有交互作用,高自重感者往往期望成功。生活轉換反應對生命週期的一種調適,是一種依發展任務而來的學習動力,亦即哈維赫斯(R.J. Havighurst)的「可教時機」的觀念。此外,機會和障礙在個體的學習行為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克羅斯指出如果個體具有強烈的參與欲望,則足以克服障礙;反之,若動機微弱,則參與可能為障礙所排除。因此,參與動機和機會、障礙間亦具有交互作用存在。「訊息」就是有關成人學習活動的正確消息,亦為模式中的重要因素,缺乏訊息將導致機會的喪失和障礙的擴大。從參與再回到原點,旨在說明有參與成人教育經驗者,愈可能在未來重新參與。因為參與增強了自重感,創造了對教育的積極態度,而增加了對成功的預期。 克羅斯的模式將研究所得的有關變項加以綜合,提出一種序列的說明,有助於了解各種影響變項間的交互關係,確有其價值所在。但其模式僅在綜合他人的研究結果,未有自己的創見,且未經實驗研究,只是一些既有概念的組合,均為受人批評之處,故其後引用者不多。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連鎖反應模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