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非同步傳輸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簡稱ATM
作者: 胡歐蘭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同步傳輸模式為一種高速虛擬電路導向的細胞(Cell)交換方式,使用固定長度的細胞(目前較流行的是53 Byte)為資料分割細胞,可以有效減少延遲及顫抖(Jitter)網路傳輸之資訊,因此頗適合語言和視訊的傳送。ATM主要目標是整合各種信號,例如語音、影像、數據,多媒體甚至於即時資訊等整合於單一網路上傳送,而非各走各的,是以ATM可謂是一種能支援全面性的多媒體和數據資料的整合性交換架構。
  CCITT國際標準組織在1988年選定ATM來實現寬頻式整體服務數位網路(BISDN),所有寬頻服務皆可由一連串的細胞以及經由ATM交換機所聯結ATM網路的路徑來完成。而每一條ATM聯結路徑包含使用服務與未使用服務的細胞槽(Slot),傳輸是由同步光纖網所支援。目前ATM的發展之狀況可分述如下:
  (一)用戶端的ATM介面,可提供每秒10億數元組(Gbps-Gigbytes Per Second)的速度。
  (二)廣域網路(WAN)內的ATM交換設備,以及用來連接區域網路(LAN)和WAN的ATM可連線。
  (三)當作LAN的主幹線,可用來連接各ATM集線器。
  (四)具有高速ATM交換能力的可折式主幹,可用來交換各連線集線器間的訊息。
  ATM在LAN主幹及可折式主幹上,可逐步融合現代與未來LAN的技術發展,也能支援多媒體在LAN上的運用,並隨著其技術上的發展,運用在個人電腦,使其成為使用者的新寵兒--桌上型的ATM。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同步傳輸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