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丁斯,彼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rtins, Peter (1946-)
作者: 江映碧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他出生於哥本哈根,丹麥裔美籍芭蕾舞者、編舞家與舞蹈總監,1953-1965年進丹麥皇家芭蕾舞團(Royal Danish Ballet School)隨史丹利.威廉斯(Stanley Williams)與薇拉.佛寇瓦(Vera Volkova)習舞,其後師事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1965年加入丹麥皇家芭蕾舞團(Royal Danish Ballet),1967年晉陞為首席獨舞者,1967-1970年數度應邀為美國芭蕾舞團(American Ballet Theater)的客席藝術家,1970年離開哥本哈根,1970-1984年應聘為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首席舞者,1970-1981年成為國際間各大芭蕾舞團爭相聘請的芭蕾舞星,合作過的芭蕾舞團包括倫敦節慶芭蕾舞團、哈特佛芭蕾舞團、加拿大皇家芭蕾舞團、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等。1977年自創彼得.馬丁斯芭蕾舞團,從此開始其擔任編舞家與藝術指導的職務,1975年起任教於美國芭蕾舞團學校,1978年為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編舞,1981年為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舞蹈教師,1983年與傑洛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共同擔任該舞團的首席舞蹈教師,1982年擔綱賓夕尼亞芭蕾舞團的藝術顧問。彼得.馬丁斯是一位外表挺拔舞藝精湛的舞者,早年在丹麥舞蹈家史丹利.威廉斯,與俄裔舞蹈教師薇拉.佛寇瓦的調教下,二十一歲就成為丹麥皇家芭蕾舞團最年輕的首席舞者,他繼承了丹麥包諾維爾學派的精巧舞技,一方面能將快速舞步掌控地經精確細緻,另一方面能展現出大動作的粗獷有力,1970年當美國芭蕾舞團在英國愛丁堡演出時,由於男主角恩博斯(Jcaques d´amboise)受傷,就請馬丁斯來替代他的角色,這個偶然的機會使馬丁斯受到大師喬治.巴蘭欽(Balanchine)的賞識,在巴蘭欽的引荐下,將他的舞蹈生涯擴展至國際間的舞台,馬丁斯不久就應邀加入紐約市立芭蕾舞團擔任首席舞者,該舞團的駐團編舞家傑洛姆.羅賓斯曾經為他編創許多合適舞作,像《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G大調》(G Major)、《夜間》(In the night)、《聚會中的舞蹈》(Dances at a Gathering)、《牧神的午後》(Afternoon of a Faun)、《自由幻想》(Fancy Free)、《仙女》(La Sylphide)、《柯比莉亞》(Coppélia)。馬丁斯奕奕的神采眾所公認,阿波羅的角色非他莫屬,除了適演陽剛之氣的阿波羅,巴蘭欽也為他塑造了各式各樣的角色像《競技》(Agon)與《英國國旗》(Union Jack)是屬較誇張有力強調技巧的舞作;《星條旗》(Stars and Stripes)、《奧菲斯》(Orpheus)、《維也納華爾滋》(Vienna Waltzes)與《Davidsbündlertänze》則是屬較抒情、幽雅、動作細膩的舞蹈作品。馬丁斯對於編舞也是頗有興趣,他是巴蘭欽形式主義的忠實信徒,音樂性成為舞蹈創作的中心線,舞評家Mindy Aloff提及馬丁斯時,認為:「他的舞作是無法以類比或系統化的思考模式來評比……他的舞作結構上較缺乏整體性的發展……但是他擅長於發明一些別出心裁的舞蹈主題、與有趣的舞步,對於處理芭蕾伶娜的足尖技法也常有超凡的表現……」。自從巴蘭欽於1983年去世後,馬丁斯就與傑洛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共同接掌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蹈教師與藝術總監的職務,他所要面對的是一方面保存巴蘭欽的名舞作,另一方面又要為這些作品注入新生命,這一個艱巨的使命使,得馬丁斯在當代的舞壇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照:
Anaytole Chujoy and P.W.Manchester ED《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1、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丁斯,彼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