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勒,古斯塔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hler, Gustav (1860-1911)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捷克作曲家,生於波西米亞Kolischt,卒於維也納。馬勒畢業於維也納音樂學院,隨艾布土坦(J. Epstein, 1832-1926)學鋼琴,符克斯(R. Fuchs, 1847-1927)學和聲,隨克任(T. Krenn)學作曲,1877年在維也納大學專修歷史、哲學和音樂史。1888年擔任布達佩斯皇家劇院音樂監督,1891-1897年任漢堡歌劇院指揮,1897年任維也納皇家歌劇院音樂監督,1909-1911年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他的音樂喜用標題音樂性質,形式複雜,結構龐大,配器編制巨大,樂曲的組合非常精細,把人聲也視為樂器之一種,因此樂曲的配器方法與氣勢十分雄偉,有人稱他為後期浪漫派的代表。與舞蹈有關的作品:《旅人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r Gesollen, 1884)、編舞貝嘉(Béjart, 1971)。《曙光》(Urlicht, 1892)、霍塞斯(W. Forsythe, 1975)。《少壯之歌》(Das Knaben Wunderbarn, 1887-1890)、編舞尤力克(Ulrich, 1974)。《第二號交響曲》(Symphony No.2, 1894)、編舞培堤(R. Petit, 1973)。《第三號交響曲》(Symphony No.3, 1897)、編舞貝嘉(1974)、奴麥爾(Neumeier, 1975)。《第四號交響曲》(Symphony No.4, 1900)、編舞奴麥爾(1977)。《第五號交響曲》(Symphony No.5, 1901-1902)、編舞李(K.Lee, 1970)、培堤(1973)、奴麥爾(J. Nevmeier, 1975)。《第六號交響曲》(Symphony No.6, 1903-1905)、編舞貝嘉(1974)。《亡兒之歌》(Kindertotenlieder, 1904)、編舞都鐸(A. Tudor, 1937)。《大地之歌》(Des Lied von der Erde, 1909)、編舞都鐸(1948)、柯納(P. Koner, 1962)、麥克米藍(K. Macmillan, 196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勒,古斯塔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