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蒙西氏小雨蛙 - 教育百科
黑 | |
蒙 | |
西 | |
氏 | |
小 | |
雨 | |
蛙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俗名:小弧斑姬蛙、希蒙氏姬蛙。本種已知侷限分布於本島中南部以南及東部花蓮1500公尺以下的開墾地水域及草澤;中國南方及泰國北部亦有記錄。繁殖期在春夏兩季,於5、6月達於高峰。相近種類比較:小雨蛙指趾端沒有吸盤,背中央也沒小括弧,巴氏小雨蛙趾端有小吸盤,且皮膚有疣粒。 |
|
知識 1: 肉食性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黑蒙西氏小雨蛙 | |
中文門名: | 脊索動物門 |
紀錄類別: | 脊椎動物兩棲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狹口蛙科 |
拉丁亞門名: | VERTABRATA |
中文綱名: | 兩生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亞綱名: | LISSAMPHIBIA |
拉丁科名: | MICROHYLIDAE |
拉丁門名: | CHORDAT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兩棲類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中文目名: | 無尾目 |
拉丁目名: | ANURA |
中文亞綱名: | 平滑兩生亞綱 |
拉丁綱名: | AMPHIBI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黑蒙西氏小雨蛙 |
英文名: | Microhyla heymonsi |
描述: 牠們的體長僅2至3公分,是台灣青蛙家族中體型最小的成員之一。牠們有典型的狹口蛙科體型,頭小體寬。背面淺褐色或灰色,身體兩側有縱向的深色紋,讓牠們看起來更像個三角形。在背部中間有一條淺黃色背中線,線上有一或兩個黑色小括弧()花紋,故又稱小弧斑姬蛙。春夏時節常躲在水邊草叢、落葉、泥縫或小石堆中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經常和小雨蛙同時出現,而且叫聲和小雨蛙也很類似,如同上發條聲,但比較低而且綿長。黑蒙西氏小雨蛙和小雨蛙都叫得很大聲,也都喜歡躲藏,所以經常混淆。因在台灣的分佈侷限,棲地容易受破壞,所以曾被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後,因族群量穩定,降為一般類。卵粒小型,成片漂浮在水面,蝌蚪透明,兩眼間及尾中部有銀白色銀斑,嘴朝上呈漏斗狀,經常成群浮游在表層,一起過濾藻類為食。 |
|
分布: 黑蒙西氏小雨蛙除了分佈於台灣,也廣泛分佈於大陸南方,包括四川、雲南、貴州、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及海南島,以及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 |
|
作者: | 楊懿如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