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小黃腹鼠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小黃腹鼠
英文名: Rattus losea
描述:
頭體長12~19公分,尾長11~19公分,體重50~120公克。身體背部為濃褐色,腹部短毛呈污白色,尾長約等於身體長,呈褐色。門齒及臼齒發達,善於啃咬及研磨,但犬齒與前臼齒退化消失。齒式:門齒1/1,犬齒0/0,前臼齒0/0,臼齒3/3;總齒數= 16。

分布:
普遍分布在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的農墾地及荒廢草生地,以及蘭嶼與綠島及龜山島等東部離島,惟離島的部份個體有毛髮黑化種。小黃腹鼠是一種農墾地非常普遍的野鼠,在其分布的地區數量往往很多,為田間優勢鼠類之一。</p>
作者: 鄭錫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rown Country Rat, Yellow-bellied Country Rat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Rattus losea (Swinhoe, 1871)
形態:
體背呈濃褐色,腹部為灰白或乳白色,幼時背腹分界明顯,成體則模糊。頭軀幹長14.2~15.3公分,尾長14.6~14.7公分。
分布:
中國大陸東南部、南部、海南島、台灣及中南半島。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在農墾地,有時也會在樹林中出現。在台灣普遍分布於全省農耕地與廢棄草地區,在北部分布海拔低於500公尺,中南部則可達1,500公尺處,雜食性,偏好蛋白質、澱粉及水份高的食物,在農耕地常以花生、稻等農作物為食,是農作物五大鼠害之一,也是防治的對象;在農耕地以外地區,常以雜草嫩莖為食;全年均可生殖,以夏、秋季為生殖高峯,北部地區的生殖季節以5~7月為高峯,一胎可生4仔。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囓齒目(Class Rodentia)
科:
鼠科(Family Mu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小黃腹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