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觀察 - 教育百科
ˊ
guān chá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ān chá
解釋:
  1. 仔細察看。
    【例】那個小男孩蹲在牆腳,好奇地觀察螞蟻的活動。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觀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ān chá
解釋:
1.仔細察看。《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紀》:「乃親閱宮人,觀察顏色。」
2.唐、宋諸道設觀察使,明清稱各道道員為「觀察」。《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因心裡喜他殷勤,就把收的王觀察的個舊枕箱,把與他盛花兒針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觀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bserving
作者: 毛松霖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觀察為基本科學過程技能之一,是指學習者設法用五官或儀器對其周遭事物現象進行有目的察覺活動的能力。由於這種察覺活動,學習者開始認真去分辨,去認識隱藏在事物現象表面之下的特性;同時也發現了他們前所未「見」的新意義。多數人未經提示,對外在之事物現象多半犯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的毛病。一則可能由於太過熟悉,而未注意到表象下,所具有的某些未曾注意的特性;二則可能是由於未受到觀察的訓練,不懂得觀察要領。當然,根本沒有動機想去深入了解,更是使一般人「看不見」受過專業訓練或具有觀察能力的,所「看到」的特性,這裡所指的「看見」不僅限於視覺,它乃是泛指經由聽覺、嗅覺、觸覺等各種感官察覺且經由心智運思加以辨識的過程。有時亦可運用儀器擴展感官的觀察範圍與深入程度。因此觀察乃是學習者經由感官與心智去注意、去發現一些新意義的活動所具的心智能力,因此也是學習科學者亟待培養的一種最基本的過程技能。
  通常「觀察」一詞亦作為一種活動過程的名稱。科學家經由觀察發現星光星色各有不同;岩石成分與組成亦各有不同;但異中亦可看出有某些相同;天氣隨時在改變、但變中卻有一些規律。諸如此類形形色色的科學觀察活動導致了對事物現象的特性、關係與法則的發現。但事實上,他們之所以有發現,乃是由於他們學到了觀察的要領或具有觀察的能力。因而觀察不僅可作為活動的名稱,亦可視為是進行這項活動的過程技能。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所發展的科學過程取向(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 SAPA)課程將其視為基本過程技能,要求學習者循序學習,以逐步培養其觀察能力,其著眼點即在此。
  欲使學習者逐步提升其觀察的能力,下列的觀察要領的訓練是必須的:
  1. 能運用某一特定感官,深入察覺事象的特性。
  2. 能同時運用二種以上感官去辨識事象的特性。
  3. 能充分運用多種感官去辨識事象的特性。
  4. 能應用儀器擴展感官的觀察範圍。
  5. 能進行異同的比較。
  6. 能進行變化的比較。
  7. 能進行半定量的比較。
  8. 能根據目標與需要,自行設定觀察項目,擬訂觀察計畫進行觀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觀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uan-tsha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仔細察看。
    例如:斟酌觀察 tsim-tsiok kuan-tshat(仔細觀察)。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觀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更新說明
2021-01-20 11:57
陸卉柔
 
※此為教育百科會員投稿的內容,其補充之教學素材,僅提供參考。
更新時間 2021-01-20 11:57
相關閩南語 觀察 相關客家語 端詳
相似詞 觀測、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