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ㄏㄨㄞˋ、惡ㄜˋ。如ㄖㄨˊ:「否ㄆㄧˇ極ㄐㄧˊ泰ㄊㄞˋ來ㄌㄞˊ」。 壞ㄏㄨㄞˋ、惡ㄜˋ。如ㄖㄨˊ:「否ㄆㄧˇ極ㄐㄧˊ泰ㄊㄞˋ來ㄌㄞˊ」。
㈠ㄈㄡˇ
1. 不。否定詞,有不是、不對、不好、不同意等義。如:「否認」、「否定」、「否決」。《說文解字.不部》:「否,不也。」《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戰國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三國志.卷四二.蜀書.郤正傳》:「感鄉校之益己,彼平仲之和羹,亦進可而替否。」宋.蘇軾〈申省乞不定奪役法議狀〉:「乞取孫尚書及軾所議付臺諫給舍郎官定其是否,然後罷其不可者。」
2. 助詞。表示詢問,多用在句尾。唐.韓翃〈寄柳氏〉詩:「章臺柳!章臺柳!顏色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宋.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詞:「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㈡ㄆㄧˇ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象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之義。
2. 閉塞。《易經.否卦》:「否之匪人。」《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薛宣》:「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隔。」《晉書.卷四六.列傳.李重》:「臣以革法創制,當先盡開塞利害之理,舉而錯之,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滯,亦未易故也。」
3. 壞、惡。如:「否極泰來」。《詩經.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漢.桓寬《鹽鐵論.復古》:「窮夫否婦,不知國家之慮。」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4. 貶斥。《晉書.卷四九.列傳.阮籍》:「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南史.卷一九.列傳.謝晦》:「靈運父瑍無才能,為秘書郎早卒,而靈運好臧否人物。」
請先登入!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