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腆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ㄊㄨˊㄔㄨㄊㄧㄥˇㄔㄨㄖㄨˊ:「ㄧˊ˙ㄍㄜㄉㄚˋㄏㄢˋㄔㄤˇㄎㄞㄈㄨˊㄊㄧㄢˇ˙ㄓㄜㄉㄨˋ˙ㄗㄐㄧㄣˋㄌㄞˊ。」
  2. ㄇㄧㄢˇㄊㄧㄢˇㄒㄧㄣㄓㄨㄥㄒㄧㄡㄙㄜˋㄋㄢˊㄨㄟˊㄑㄧㄥˊ˙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ㄒㄧㄣㄋㄧㄤˊㄉㄧ˙ㄓㄜㄊㄡˊㄉㄞˋ˙ㄓㄜㄇㄧㄢˇㄊㄧㄢˇ˙ㄉㄜㄒㄧㄠˋㄖㄨ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腆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ǎn
解釋:
  1. 豐盛、豐厚。
    【例】腆儀、腆贈
  2. 挺出、凸出。
    【例】腆著肚子
  3. 羞澀。
    【例】靦腆
  4. 不知羞恥的。
    【例】腆顏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ǎn
解釋:
[形]
1.豐盛、豐厚。如:「腆儀」。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六上.滇遊日記四》:「抵殿東廂,則築居亦為拉出矣。遂就燕飲。其婦所備肴饌甚靦。」
2.善、美好。《禮記.郊特牲》:「幣必誠,辭無不腆。」
3.害羞的樣子。參見「腼腆」條。
4.不知羞恥的。《文選.沈約.奏彈王源》:「明目腆顏,曾無愧焉。」
[動]
凸出、挺出。如:「腆著胸脯」。《儒林外史》第三回:「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餚饌多而豐盛。《說文解字.肉部》:「腆,設膳腆。」晉.荀氏《靈鬼志.外國道人》:「止住籠中,飲食器物羅列,肴饍豐腆亦辦,反呼擔人食。」宋.洪邁《夷堅志.卷一○.王左丞進用》:「凡合用筆墨、紙硯、糊匣、剪刀、壓尺、硯滴一一畢備,續又具饌甚腆。」

2. 豐厚。《左傳.襄公十四年》:「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晉.陶淵明〈絰鏌士〉詩七首之七:「惠孫一晤歎,腆贈竟莫酬。」

3. 善、美好。《禮記.郊特牲》:「幣必誠,辭無不腆。」金.元好問〈平章政事壽國張文貞公神道碑〉:「某竊自念言,不腆之文,顧無足以紀公之美,且不能繼於高公之文之後,固宜以不敏辭。」

4. 厚顏。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明目腆顏,曾無愧焉。」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這廝睜著眼,覷我罵那死屍,腆著臉,看我咒他上祖。」

5. 凸出、挺出。元.鄭光祖《㑳梅香》第四折:「那窮酸每一投得了官呵,胸腆在九霄雲外。」《儒林外史》第三回:「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

6. 「靦腆」:心中羞澀、難為情而表現於顏面。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未語人前先靦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齣:「俺的睡情誰見?則索因循靦腆。」或作「愐㥏」、「緬腆」、「靦腆」、「緬靦」、「靦靦」。

注音: ㄊㄧ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腆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