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無反顧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教育部成語典
義無反顧 | 當仁不讓 | 辨似例句 |
○ | ㄨ | 為了救亡圖存,他不顧自身安全,∼地擔負起這份危險的任務。 |
ㄨ | ○ | 小李工作積極認真,對於公司業務,他一向是∼,從不推拖。 |
典源: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1)〉(據《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引)相如為郎數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上聞之,乃使相如責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夫邊郡(2)之士,聞烽舉燧燔(3),皆攝弓(4)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5),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6),義不反顧,計不旋踵(7),人懷怒心,如報私讎(8)。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注解〕 (1) 檄: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官文書。音ㄒ|ˊ。 (2) 邊郡:邊境附近的郡邑。 (3) 烽舉燧燔:烽火高舉、燧煙點燃,即戰爭。烽,古代邊防警報、求援用的煙火信號。燧,音ㄙㄨㄟˋ,古代邊防夜間報警的火炬。燔,音ㄈㄢˊ,炙烤、焚燒。 (4) 攝弓:張弓搭矢作射擊準備。 (5) 相屬:連續不斷。 (6) 流矢:飛箭。 (7) 計不旋踵:打定主意勇往直前,絕不回轉。 (8) 私讎:一己的私仇。讎,音ㄔㄡˊ,仇怨。通「仇」。
〔注解〕 (1) 檄: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官文書。音ㄒ|ˊ。 (2) 邊郡:邊境附近的郡邑。 (3) 烽舉燧燔:烽火高舉、燧煙點燃,即戰爭。烽,古代邊防警報、求援用的煙火信號。燧,音ㄙㄨㄟˋ,古代邊防夜間報警的火炬。燔,音ㄈㄢˊ,炙烤、焚燒。 (4) 攝弓:張弓搭矢作射擊準備。 (5) 相屬:連續不斷。 (6) 流矢:飛箭。 (7) 計不旋踵:打定主意勇往直前,絕不回轉。 (8) 私讎:一己的私仇。讎,音ㄔㄡˊ,仇怨。通「仇」。
書證:
01.宋.張嵲〈焦文通等五人為殺敗金人出等奇功各轉武功大夫除遙郡剌史制〉:「爾等戰伐有聲,伎能絕眾。奮身以徇國家之急,本其素心;剡手以衝仇人之胸,義無反顧。」
02.《浙江通志.卷二六六.藝文八.碑》引明.王鏊〈卓忠貞公廟碑〉:「氣有前往,義無反顧。五鼎赴而如歸,七族沉而不悔者,烈士之勇也。」
03.清.吳綺〈上龔大宗伯書〉:「某當受命,誓不與俱。迨及下車,義無反顧。既微行以得其實,爰大創以盡其辜。」
04.清.胡承譜《續隻塵譚.卷下.世襲雲騎尉朱慶錦》:「先是守備赴援時,語其婦孫氏、江氏曰:『我以王事義無反顧,爾曹可早自為計。』」
資料來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