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一國三公
教育Wiki
目錄 |
比喻事權不能統一。三公,本指晉獻公和他的兒子夷吾、重耳,後指三個有權勢的人。
左傳僖公五年:「狐裘尨(ㄆㄤˊ)茸(ㄖㄨㄥˇ ),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夫人驪姬因深得寵愛,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當時晉太子申生屢立戰功,獻公沒有理由廢掉他,驪姬便作出主張,將太子申生放出去守曲沃(晉國大城),另兩個兒子重耳、夷吾派去守蒲與屈兩個小城。當時蒲與屈兩地都是一片空地,晉獻公派大夫士蒍(ㄨㄟˇ)為二位公子各築一座城,築城時不謹慎,把柴火放在牆裏。夷吾把這件事告訴獻公,獻公派人去責備士蒍。士蒍拜首而回答說:「我聽說過,沒有喪事而哀戚,憂患必立刻到來;沒有戰事而築城,必使敵人加強防衛;結果使敵人加強防衛,有什麼可謹慎的呢?若不堅築城牆,既受了官職而不盡國君的命令,就是不敬;然而堅築城牆以強固防禦敵人的力量,就是不忠。失去了忠心與恭敬,還用什麼服事國君呢?詩經說:『懷著德性以安寧國家,同宗的子弟必如城池一樣堅固。』國君只要修整他的德性而使宗子堅固,何必築城呢?三年以後將要用兵,現在何必謹慎呢?」又退而賦詩道:「狐裘毛色雜亂,一國有三個主人,我聽誰的話才好?」等到驪姬發難的時候,獻公派寺人披討伐蒲城,重耳說:「君父的命令不能反對。」就向眾人發佈命令說:「抵抗的人就是我的敵人。」他自己就跳過城垣逃走。但又被寺人披追上了,可是寺人披也有一片苦衷,他知道公子重耳是無辜的,不忍殺他,可是君命難違,只得割下重耳的一角衣服,回去覆命,而讓重耳逃脫了。而公子夷吾呢?當獻公派賈華率兵到達屈邑的時候,夷吾自知難守,也便棄城逃奔秦國去了。
士蒍當初築城,的確是有先見之明,他知道獻公寵愛驪姬,三位公子都非驪姬所生,遲早總會出事。如果把兩座城築得太堅固了,那麼兩位公子一定擁兵自守,晉國便要陷於內戰之中了。
相似詞:政令紛歧、多頭馬車
這間分公司內部「一國三公」,所以最後關門大吉。
(1)馬玲華 著「成語選粹」,p.5-6,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世一標準字典編輯委員會,「成語大辭典(上)」,p.24,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