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不知_(not-knowing)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不知_(not-knowing)


教育Wiki

目錄

定義

Not-Knowing是在諮商過程中,諮商師所顯示出的態度。諮商師將自己的預設立場拋開,目的是使案主感受到備受重視,並且讓案主在諮商中感受到說出問題是一件被允許且接納的事情。此為後現代取向提出的觀點,認為案主是他們自己問題的專家,也是教導諮商師的人。諮商師不會比案主更了解他們應該如何生活。諮商師絕不可能完全理解另一個人,他們永遠處於一種需要被他人告知的狀態。對於已經或可能尚未說出的內容,也永遠需要更多的學習。因此,治療師不是一個專家的角色,而 「不知」代表的是治療師表現出的一種態度,不會使用自己的「已知」(knowing)來帶領案主走到諮商師欲去的方向,而是保持彈性,以及好奇心,探索案主的生活,在諮商關係中,以平等的關係,像案主學習,也容許自己的觀點被案主改變。諮商師應在治療室開啟了一個對話空間,存有對案主的好奇或對故事感興趣的態度,而非挑戰與面質,讓案主有重說故事的機會,也可避免太快為問題去定論。

實踐「Not Knowing」的方法

諮商師在「not knowing」情況下,進入諮商對談,透過「想要深入了解」案主的意願,把好奇和探索的態度傳達給案主。在諮商進行的過程,從案主所提供的答案中,一步步接續下去著詢問,並非以積極強勢的態度,而是一種誠懇、循序了解的態度,近似於蘇格拉底式的問法表現出來。對於內容會如何接續,諮商師本身並無任何預設的答案。只是經由對話中,促進故事的再講述,直到有機會發現新的意義,也藉由這種態度,與個案一起成長。例如當諮商師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案主的陳述觀點發生改變,由故事中的受害者,轉變到自己也是有選擇權的觀點,諮商師會以此詢問案主,是甚麼原因會出現這樣轉變,而不去猜測案主改變的原因,因為諮商師深信案主是自己問題的專家,也對自己的轉變的關鍵最為了解。

「Not Knowing」對諮商的影響

當諮商師把not knowing的態度傳達給當事人知道時,當事人會感覺到自己才是自己問題的專家,使得個案和諮商師一起積極的參與尋找解答的過程。這種態度對諮商的影響是在諮商師與個案間的平等關係。當諮商師抱著not knowing的態度,案主會確實得感覺到諮商關係中的平等,而更投入關係,經由相互對話,消融案主眼中的問題。

參考資料

1.Gerald Corey (2009).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於2009)

2.陳姵慈. (2011). 外遇諮商中反移情內涵及倫理議題處理. 家庭教育雙月刊, (32), 69-76.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不知
  • 英文關鍵字:Not-Knowing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