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格社會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人格社會化


教育Wiki

人格社會化

目錄

前言

根據社會體系意義的分析,可以知道人類行為多數都從社會體系中產生,社會體系跟社會行為中所牽涉的各種因素中,比較受到重視的是蓋哲爾的理論模式,他指出人類的行為,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制度方面以及個人方面,前者又稱作團體規範面,個人的人情意面,其中此處所要探討的屬於個人的人情意面。(註1)

理論定義

在人格社會化達成之前人們必須經歷許許多多的角色衝突,其中角色衝突包含了下列幾種

1. 教室內外(或校內外)價值觀念的衝突,也就是社會習俗的要求與學校制度本身對教師的期望不符
2. 制度中的角色期望與個人的人格需要之間的衝突(一個不想擔任教師而從事教職的老師,其言行不符合老師的期望,因而誤人子弟)
3. 不同的人對教師角色有不同的期望。(校長,學生,家長對教師的期望很不一致,使教師容易感到無所適從)
4. 一位教師擔任兩種或是兩種以上的角色時所發生的(一位女教師在家理是主婦,在校一是導師也是輔導人員,有時左右為難無法兼顧,四處都需要她的時候,她無法輕易的為其他角色的事務作割捨。

經歷了上述這些許的角色衝突後,行為改變的途,可以約束個人情義的傾向,此種遵守上述規定而改變的過程我們稱之人格的社會化,也就是學習如何從這些角色衝突中去權衡得失,並且能夠選擇一個最適合最適當的方法。(註2)

關鍵字
中文:人格社會化
英文:socialization
參考書目
註1 陳奎熹(1999)。教育社會學研究,頁149-153。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註2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頁170-172。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