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人種誌研究
教育Wiki
人種誌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在用詞上,王文科採用「人種誌研究」,劉仲冬採用「民族誌研究法」,楊孟麗與謝水南則譯稱「人種誌研究」。
人種誌研究是蒐集資料的基本策略,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如教育人類學(educational anthropology)、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田野研究(field research),其意義為:「交互作用」的研究(interactive research),在田野做密集時間的觀察、訪問與記錄的過程。人種誌研究不像統計分析,有特定的研究程序,但是仍有其共同方式,如參與觀察、人種誌訪談(ethnographic research),以及檔案資料的蒐集(archival cpllection)。歐用生也提到,人種誌研究與田野研究、個案研究、解釋的程序等研究法一樣,資料蒐集的途徑多元而且豐富,最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參與觀察、非結構性的訪問和內容分析等。Franklel與Wallen也認為,人種誌研究常使用觀察法、晤談法語其他形式的資料蒐集手段,亦即人種誌研究採用多項法(multimethods)。
由此可知,人種誌研究其資料蒐集途徑的多元化,因此,採用觀察法、晤談法語內容分析法都可,所以,屬於研究取向層次。
(一) 現象學理論
為了充分了解個人的行為,必須先了解參與者有關的特定行為的主觀感受和想法,而參與者本身的感受和想法因為有自己本身的經驗本質,所以研究者無法直接觀察,所以就要用非強制性的方式,透過個別的、非結構性的訪談,來傾聽個人的觀點。所以現象學主張從參與者對其社會的觀點,了解概念。
(二) 紮跟理論
紮跟理論的產生,需要一在評閱資料,從不同片段資料蒐集證據,而這些必須仰賴研究者的領悟和理解力才能夠達成。而此理論通常採開放是訪談,作為蒐集資料的主要方法,而研究者必須訪談具有不同經驗的群體讓資料飽和才結束。
中文關鍵字: 人種誌研究、教育人類學、參與觀察、田野研究、「交互作用」的研究、多項法
英文關鍵字: ethnographic research、educational anthropology、participant observation、field research、interactive research、multimethods
吳和堂著。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2012年3月,頁104-105,高等教育出版。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