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代幣制度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代幣制度


教育Wiki

目錄

代幣制度

  代幣制度採操作制約原理,以個體自發性的活動配合代幣做外在增強的控制,促使個體在進步過程中以正當行為取代不正當行為。代幣制起源於對精神病患者的制約,代幣法係以具有交換價值的象徵物代替金錢或其他許可證明(如機構幾張交換券可憑之領取食物),做為患者自發性適當行為(如按時起床收拾床舖)出現時的正強化物,藉由後效強化原理,從而達到矯正不良習慣的目的。顯然,行為矯正之用於心理治療,其根據的乃是操作制約作用的學習原理,在外因控制下讓個體重新學到適當行為。(陳嘉陽,2012)

代幣制度中的供需法則

  在代幣制度中的供需法則,「供給」指的是伴隨代幣而來的社會性價值、實質獎賞與增強物,而「需求」則為學生對該項獎賞、增強物的需求慾望。運用代幣制度時應針對供需法則的注意事項如下:

  1. 教師在進行代幣制度時,可以事先透過增強物種類的問卷調查,敏於察覺學生對增強物的需求,藉以提供適時適量的獎賞供給。
  2. 倘若學生手頭的代幣數量有過多的情形,應該藉由競標獎賞增強物,逐步緊縮回收代幣,並且減少代幣的發放,以維持代幣本身的價值。
  3. 拍賣競標獎賞品的數量(供給)也必須斟酌學生的需求意願、代幣數量,作質與量的控管,必須使增強物能達到最大的邊際效益,才能維持代幣制度的正常運作。
  4. 能夠作為拍賣的競標物包括實質的獎品、特別的權利如擔任一日班長、學生糾察隊員、選擇社團活動組別的優先權、自由挑選掃除工作⋯⋯等學生自由選擇之時機,以喊價、競標方式,付出高額代幣者優先選擇。此即可做為教導學生經濟學市場供需法的機會教育:當大家對某樣標的的需求大於供給時,便造成物價的上漲,反之,當供給大於需求時,便使物價便宜,甚至乏人問津。
  5. 學生對代幣的蒐集,蒐集的行為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增強物,而且以代幣換取特別的權利對學生的吸引力更甚於實質的獎品。所以善用特別的權利,可以提高供給的數量與種類,使維持代幣的供需平衡。(劉春榮,1984)

代幣制度的運用

  綜合蓋哲爾與謝倫的班級社會體系模式理論,在班級社會體系中運用代幣制度應注意如下(引自詹傑森,2007):

  1. 新接一個班級,必須先仔細研究每個學生的文化背景,與既有的學生次級文化,了解其價值觀,提供在規劃代幣制度時理性的參考資訊。
  2. 代幣制度運用過程中,要能關照、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強調每一個體具有獨特人格的需要,給予高度的尊重與鼓勵,學生始能產生認同感。
  3. 在班級經營中營造和諧氣氛,針對班級目標不斷給予學生增強,培養班級團體動力,營造具有強烈歸屬感的班級氣氛。
  4. 過理性的代幣制度規劃,結合學生人格的需要,採取「動態權衡」的方式,靈活依照實際情境需求修改代幣制度的規定,使學生能凝聚對代幣制度的認同與歸屬感、榮譽感,從而達成代幣制度應有之功能。

中英文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代幣制度

英文關鍵字:token economics

參考資料

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頁359。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詹傑森(2007) 。國小高年級教師代幣制度運用策略與理念之探討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春榮(1984)。代幣制度對國小兒童適應行為、班級氣氛及學業成績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1]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