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仿同治療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仿同治療法


教育Wiki

人類經由觀察別人的行為而學會新的行為即為模仿學習。模仿學習在個體社會化發展上是非常重要,兒童之所以能快速地學父母、兄弟、姊妹及他人的複雜行為,即是模仿之功。所以無論是適當的行為或不適當的行為都學到了。

1960年代Bandura與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確定了模仿學習在治療上的意義。目前實徵研究確定了模仿的過程可使有機體學到新的行為,並能維持此一新行為,其歷程與操作制約獲得新行為是相同的。

實施模仿的過程有三項重要因素:

1. 要有模式作為仿同的對象。模式是指一種誘導的刺激,它能引導出當事人適當的行為。而模式可能是輔導者親自示範的一種適切行為;或使用文字符號來說明適當的行為;或以錄音帶下自己行為的自我模式。

2. 模式呈現之後,模仿的行為要在短暫的時間內出現。指個體在觀察、紀錄或學習某一模式之後,立即一隨模式而表現出來的行為,它一定要含有模式的形式或特質。即模式行為要跟模式相像,但不一定要完全一樣,也就是說它很有系統受到模式的影響。

3. 而模仿而習得的行為得到增強。模仿行為出現後即給予增強,會增加即穩固行為。

實施仿同治療的原則是:

1. 基本得行為要求。在實施仿同治療時基本條件是能對模式集中注意力,否則仿同治療是不會成功。所謂集中注意力就是要個體能專注於輔導者或模式的動作上。

2. 確定仿同的目標行為。治療前應先確定仿同的目標行為,然後細分出各細部系列的動作來完成目標行為,其情形一如行為塑造法的步驟。

3. 安排仿同的步驟。將模式按步驟呈現(情境→集中注意→模式示範、說明→模仿行為→增強→紀錄→重複練習→進行下一個步驟),呈現前應安排好次序,並且詳細說明呈現的方法,使當事人能正確模仿到80%的行為。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仿同治療

英文關鍵字: Imitation with the treatment

參考資料:

林進財著。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 1998年9月,頁232-235,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