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伊能嘉矩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伊能嘉矩


教育Wiki

伊能嘉矩(いのう かのり( Inō Kanori) 1867~1925),著名的日本歷史學、人類學者。

生平

伊能嘉矩,字朋卿,別號梅陰、蕉鹿夢,日本岩手縣遠野市人。從小喜歡閱讀漢學、歷史書籍,23歲赴東京,在出版業上班,開始對人類學產生興趣。3年後伊能嘉矩加入東京人類學會,師從坪井正五郎(1863~1913);為了了解鄰國,也開始學習中文、韓文。(註1)

明治28年(1895)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臺,伊能嘉矩自願向日本當局請求前往臺灣,最後以以陸軍省雇員的身份來臺。來臺後他隨即與田代安定(1857~1928)組織「台灣人類學會」,開始學習閩南語、泰雅語,進而調查原住民各族語言。明治29年起,伊能嘉矩多次到臺北、宜蘭近郊踏查,明治30年更應總督府命令,深入原住民部落,對全臺灣原住民進行調查。調查成果集結成《台灣番人事情》,是臺灣最早的全島民族誌,臺灣原住民族也根據伊能嘉矩的研究分為九族。(註2)

除了調查原住民以外,伊能嘉矩也開始對漢人歷史產生興趣,明治39年(1906)再度受總督府之命,編纂《理番誌稿》。兩年後因故回到日本,但仍持續進行臺灣研究,並且熱衷於故鄉的歷史與民俗研究。

明治42年(1909),伊能嘉矩完成《大日本地名辭書序編─台灣篇》;大正11年(1922)總督府設立「台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聘請伊能嘉矩撰寫清代臺灣歷史,這就是後來對臺灣史研究影響重大的《台灣文化志》。(註1,2)大正14年伊能嘉矩因舊病復發而亡,享年59歲。

參考書目

註1.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141。

註2. 李筱峰、莊天賜,《快讀台灣歷史人物》(臺北縣:玉山社,2004),頁179~18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