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個別化教學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個別化教學


教育Wiki

個別化教學

主要是在於藉由一對一的個別方式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透過這種方式呢,老師能夠更深切地發現學生所面臨的問題與障礙。

經由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依據個人的學習速度與認知方式來吸收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與經驗,其實,個別化教學並不拘泥於在形式上要一對一,

它也可以是在班級中,由一位教師針對全班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設計不同的學習計畫,包括課程、教材、教法、評量等方面。


而個別化教學,基本上方法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4個基準

 1.調整學生的學習速度

 2.提供多樣性的教材內容

 3.調整課程的要求

 4.調整教師的角色


一、調整學生的學習速度 普通班級中,課程與教學設計面對全體學生則有一定的進度,因而,教師面對學習速度較快及遲緩的學生,必須經過調整學習時間,才能適應其需求。

 在個別化教學模式中,有些允許所有學生依照自己的速度去學,即student self-pacing的方式;

 有些則提供額外的時間供學生自行練習或教師提供補救教學;有些模式則允許少數學習能力較高者可以提前學習較高階段的課程。

二、提供多樣性教材

 有些個別化教學模式偏重在教材的設計和編製。通常將教材細分成許多單元,並設計成適合於不同程度的多套教材。

 有些模式則另編製自學教材、練習教材、補充教材、補救教材等供學生選擇使用。


三、調整課程的各項要求:

 普通班教師的教學有既定的課程標準為大前題,為使教學目標得以達成,僅能著手調整課程的個別差異之需求,並針對不同的個體予以評量,茲分述如下:  (一)對於能力較高者的學生,部份制式的課程與作業要求,另以個別獨立研究計畫和評量方式及評量的標準。

 (二)對於學習有明顯困難的學生可以另訂學習計畫,並針對其能力訂定適合其程度的學習目標。

 (三)個別化教學之評量方式要多元、適性,且兼用常模參照評量與標準參照評量,在不同的階段要進行不同的評量,且評量時要針對其個別之學習目標來評量。

四、調整教師的角色

 傳統的班級教學,教師一直是知識的主要傳遞者,是教學活動中的主角,致使學生形成是依賴教師的被動學習態度,

 小班教學精神則是朝因應個別化教學需要為目標,所以教師的角色必須有所調整,教師應減少權威的色彩,以溫馨、尊重、包容的態度面對學生,

 誘發學生主動學習,教師的任務則以教學設計為主,扮演著協助者或教學經理者的角色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