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教育Wiki

頁面分類的主條目是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資料來源:國民教育社群網

目錄

基本理念
21世紀是科技高度發展、社會快速變遷、國際關係日益密切的時代。教育部針對國民教育階段修訂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目的是以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的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並培養身心充分發展的健全國民與世界公民。
國民教育的最終目標在培養健全的國民,為了因應新世紀的需要,我們的國民必須要有良好的適能,才能擔負新時代的任務。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閒舞蹈學會(AAHPERD)根據適能(fitness)的觀點,對健康提出了整體性的概念,認為真正完整的健康應由5個安適狀態(well-being)所構成:
1.身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包括瞭解身體發展、身體照顧,發展正向身體活動的態度與能力。
2.情緒適能(emotional fitness):包括思考清晰、情緒穩定、成功的調適壓力,具備自制與自律的能力。
3.社會適能(social fitness):包括關心配偶、家人、鄰居、同事和朋友,積極與他人互動和發展友誼的能力。
4.精神適能(spiritual fitness):包括尋找個人生命的意義,設定人生的目標,擁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5.文化適能(cultural fitness):包括對社區生活改造有貢獻,能關注文化和社會事件與接受公共事物責任的能力。
這5個安適狀態彼此相輔相成而影響了生活型態與品質。「健康與體育」建構在「人與自己之生長發育」、「人與人、社會、文化之互動」、「人與自然、面對事物時如何做決定」三個層面的教育活動,而達成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的課程目標。
健康教育的目標在於健康行為的實踐。由覺知進而形成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在教學上佔著極重要的分量,尤其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才能真正地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健康教育已由過去被認為是「剝奪人生樂趣」的一門學科,轉變成為協助學生「解開人生價值結」的澄清過程,且應抱著「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重要」的態度來從事教學。
體育的目標旨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體適能,而不是塑造一個競賽的勝利者去追求「贏」而已。也可以說,受過良好體育薰陶的學生,不論其天分如何,皆應有機會參與身體活動,發展適合其年齡應有的運動技能,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樂的,它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別差異。教師透過良好的課程規劃、教材選擇與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培養學生成為成功的學習者。
「健康與體育」的目標在培養學生擁有良好適能,生活在健康的環境中,同時擁有支持的法規與人群。鼓勵學生藉著健康行為的養成、運動行為的培養與鍛鍊,改善自己的健康,同時在與別人互動中影響他人、社區與環境,以達到全人健康的目的。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將健康教育與體育合併成一個學習領域,不單是在課程改革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更在新世紀的國家整體競爭力中,擔負起教育的重要使命。七大學習領域之中,唯有「健康與體育」跟生命的延續息息相關。在我們提倡生涯規劃、終身學習的同時,如果沒有健康的身心,一切都將是空談。其最重要的理念在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讓學習的成果與日常生活相互結合,替代過去追求理想但難以實現的「標準」,以及遙不可及的理論。


課程目標
1.養成尊重生命的觀念,豐富全人健康的生活。
2.充實促進健康的知識、態度與技能。
3.發展運動概念與運動技能,提升體適能。
4.培養增進人際關係與互動的能力。
5.培養營造健康社區與環境的責任感和能力。
6.培養擬定健康與體育策略及實踐的能力。
7.培養運用健康與體育的資訊、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分段能力指標
<編號說明>下列「a-b-c」的編號中,a代表主題軸序號,b代表階段序號,c代表流水號。本學習領域配合學生生長發育及現有
學制,平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三年級,第二階段為國小四至六年級,第三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

1.生長、發展

a-b-c

1-1-1知道並描述對於出生、成長、老化及死亡的概念與感覺。

1-1-2觀察並比較不同人生階段的異同。

1-1-3認識身體發展的順序與個別差異。

1-1-4養成良好的健康態度和習慣,並能表現於生活中。

1-1-5討論對於身體的感覺與態度,學習尊重身體的自主權與隱私權。

1-2-1辨識影響個人成長與行為的因素。

1-2-2應用肢體發展之能力,從事適當的身體活動。

1-2-3體認健康行為的重要性,並運用做決定的技巧來促進健康。

1-2-4探討各年齡層的生理變化,並有能力處理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轉變。

1-2-5檢視兩性固有的印象及其對兩性發展的影響。

1-2-6解釋個人與群體對性方面之行為,表現出不同的信念與價值觀。

1-3-1瞭解個體成長與動作發展的關係,藉以發展運動潛能。

1-3-2蒐集生長、發展資料來提升個人體能與健康。

1-3-3運用性與性別概念,分析個人與群體在工作、娛樂、人際關係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行為。

1-3-4解釋社會對性與愛之規範及其影響。

2.人與食物

a-b-c

2-1-1體會食物在生理及心理需求上的重要性。

2-1-2瞭解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到食物的質與量,並探討影響飲食習慣的因素。

2-1-3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2-1-4辨識食物的安全性,並選擇健康的營養餐點。

2-2-1瞭解不同的食物組合能提供均衡的飲食。

2-2-2瞭解營養的需要量是由年齡、性別及身體活動所決定。

2-2-3瞭解、接納並尊重不同族群或國家的飲食型態與特色。

2-2-4運用食品及營養標示的訊息,選擇符合營養、安全、經濟的食物。

2-2-5明瞭食物的保存及處理方式會影響食物的營養價值、安全性、外觀及口味。

2-2-6分享並討論運動與飲食的經驗,並建立個人的健康行為。

2-3-1設計、執行並評估個人的飲食內容及飲食習慣,以符合身體成長和活動的營養需求。

2-3-2指出需要特殊營養照顧的時期或疾病,並提出預防的策略。

2-3-3檢視媒體所助長的飲食趨勢之合適性,並體認正確的飲食可降低健康上的風險。

2-3-4以營養、安全及經濟的觀點,評估家庭、學校、餐廳、商店所準備和販售餐點的合適性,並提出改善的方法。

2-3-5明瞭食物的生產、製造、烹調會影響食物的品質、價格及熱量,並能做明智的選擇。

2-3-6分析個人對身體外觀的看法及其對個人飲食、運動趨勢的影響,並擬定適當的體重控制計畫。

3.運動技能

a-b-c

3-1-1表現簡單的全身性身體活動。

3-1-2表現使用運動設備的能力。

3-1-3表現操作運動器材的能力。

3-1-4表現聯合性的基本運動能力。

3-2-1表現全身性身體活動的控制能力。

3-2-2在活動中表現身體的協調性。

3-2-3瞭解運動規則,參與比賽,表現運動技能。

3-2-4在遊戲或簡單比賽中,表現各類運動的基本動作或技術。

3-3-1計畫並發展特殊性專項運動技能。

3-3-2評估個人及他人的動作表現,以改善運動技能。

3-3-3在個人和團體比賽中運用戰術戰略。

3-3-4在活動練習中應用各種策略以增進運動表現。

3-3-5應用運動規則參與比賽,充分發揮運動技能。

4.運動參與

a-b-c

4-1-1藉語言或動作,來表達參與身體活動的感覺。

4-1-2認識休閒運動並樂於參與。

4-1-3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良好體適能。

4-1-4認識並使用遊戲器材與場地。

4-1-5透過童玩、民俗等身體活動,瞭解本土文化。

4-2-1瞭解影響運動參與的因素。

4-2-2評估社區休閒運動環境並選擇參與。

4-2-3瞭解有助體適能要素促進的活動,並積極參與。

4-2-4評估體適能活動的益處,並藉以提升個人體適能。

4-2-5透過運動瞭解本土與世界文化。

4-3-1瞭解運動參與在個人、社會及文化層面的意義。

4-3-2選擇提升休閒活動參與的方法,並執行個人終生運動計畫。

4-3-3計畫及執行個人增進體適能表現的活動。

4-3-4評估各種不同需求者的運動需求與計畫。

4-3-5培養欣賞運動美感與分析比賽的能力。

5.安全生活

a-b-c

5-1-1分辨日常生活情境的安全性。

5-1-2說明並演練促進個人及他人生活安全的方法。

5-1-3思考並演練處理危險和緊急情況的方法。

5-1-4認識藥物及其對身體的影響,並能正確使用。

5-1-5說明並演練預防及處理運動傷害的方法。

5-2-1覺察生活環境中的潛在危機並尋求協助。

5-2-2判斷影響個人及他人安全的因素並能進行改善。

5-2-3評估危險情境的可能處理方法及其結果。

5-2-4認識菸、酒、檳榔、藥物與成癮藥物對個人及他人的影響,並能拒絕其危害。

5-2-5探討不同運動情境中的傷害預防及其處理。

5-3-1評估日常生活的安全性,並討論社會對促進個人及他人安全的影響。

5-3-2規劃並參與改善環境危機所需的預防策略和行動。

5-3-3規劃並演練緊急情境的處理與救護的策略和行動。

5-3-4評估菸、酒、檳榔、藥物、成癮藥物的危害,並於日常生活中演練有效的拒絕策略。

5-3-5重視並能積極促進運動安全。

6.健康心理

a-b-c

6-1-1描述自己的特色,並接受自己與他人之不同。

6-1-2學習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

6-1-3展示能增進人際關係、團隊表現及社區意識的行為。

6-1-4認識情緒的表達及正確的處理方式。

6-1-5瞭解並認同團體規範,從中體會並學習快樂的生活態度。

6-2-1分析自我與他人的差異,從中學會關心自己,並建立個人價值感。

6-2-2瞭解家庭在增進個人發展與人際關係上的重要性。

6-2-3參與團體活動,體察人我互動的因素及增進方法。

6-2-4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與理性的情緒表達,並認識壓力。

6-2-5瞭解並培養健全的生活態度與運動精神。

6-3-1體認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的重要性。

6-3-2肯定家庭教育及社會支持的價值,願意建立正向而良好的人際關係。

6-3-3應用溝通技巧與理性情緒管理方式以增進人際關係。

6-3-4尋求資源並發展策略以調適人生各階段生活變動所造成的衝擊、壓力與疾病。

6-3-5理解道德、社會、文化、政策等因素如何影響價值或規範,並能加以認同、遵守或尊重。

6-3-6建立快樂、健康的生活與生命觀,進而為自己的信念採取行動。

7.群體健康

a-b-c

7-1-1瞭解健康的定義,並指出人們為促進健康所採取的活動。

7-1-2描述人們獲得健康資訊、選擇健康服務及產品之過程,並能辨認其正確性與有效性。

7-1-3描述人們在獲得運動資訊、選擇服務及產品之過程,並能辨認其正確性與有效性。

7-1-4察覺不同親疏感的社區生活環境與健康互動的情形。

7-1-5體認人類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並主動關心環境,以維護、促進人類的健康。

7-2-1表現預防疾病的正向行為與活動,以增進身體的安適。

7-2-2討論社會文化因素對健康與運動的服務及產品選擇之影響。

7-2-3確認消費者在健康相關事物上的權利與義務。

7-2-4確認消費者在運動相關事物上的權利、義務及其與健康的關係。

7-2-5調查、分析生活周遭環境問題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7-2-6參與社區中環保活動或環保計畫,並分享其獲致的成果。

7-3-1運用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的策略,以滿足不同族群、地域、年齡、工作者的健康需求。

7-3-2選擇適切的健康資訊、服務及產品,以促成健康計畫的執行。

7-3-3選擇適切的運動資訊、服務及產品,以促成運動計畫的執行。

7-3-4分析人類行為如何改變全球環境,並探討環境改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7-3-5提出個人、社區及組織機構為建造更健康的社區與環境所擬定的行動方案與法規。


實施要點
1.一般原則:
(1)學校應組成「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研究小組」,依據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考量學校條件、社會資源、家長期望、學生需求等因素,訂定學年課程實施計畫。
(2)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以統整教學為原則,各校得視該校之師資、場地、器材、設備等環境條件做彈性調整。
(3)學校為提升學生健康,可配合綜合活動及學校自主之時間,進行各項健康教學活動,如:晨間檢查、視力保健、口腔衛生、午餐營養教育、B型肝炎防治、菸害教育、藥物濫用教育、環保教育、防火、防震、防颱等活動;並設立健康中心,以利實施健康服務,及配合健康教學之進行。
(4)學校為提升學生體適能狀況及培養學生健康休閒生活的觀念,應利用綜合活動、學校自主時間與課外時間安排體能及其他休閒活動,每週至少實施3次,並鼓勵學生參與運動競賽、表演與欣賞等活動。
(5)依部頒各級學校設備標準之規定,充實各項健康與體育相關之軟硬體設備,以利教學之進行。
(6)學校應指定專人定期檢修健康與體育設備,教師應於教學前檢視設備之安全性,預防意外事件之發生。
2.教材編選:
(1)教材編選須依據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教改理念、本學習領域之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及其他相關學習領域與重大議題為原則。各校教師可慎選教材或自編教材及規劃教學。
(2)教材之選配應考量學生身心成長及動作發展的個別差異,依其能力、興趣、經驗與需求,選擇適當的教材,由淺入深,由簡而繁,設計有系統而循序漸進的教學。
(3)教材編選宜秉持課程統整之精神,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可採大單元教學、融合不同主題軸的教學設計,並注意各階段能力指標之銜接。
(4)教材內容宜適當反應當前社會關注的議題,並適時提醒學生注意生活周遭的問題。
(5)能力指標的補充說明僅供編選教材之參考,可依學校條件、學生需求自行發展或增刪。
(6)對身心障礙學生應成立體育特別班,給予適切的個別化指導;對運動學習有特殊能力表現的學生,應提供進一步加深、加廣的學習指導,以發揮其潛能。
3.教學方式:
(1)「健康與體育」教學以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健康行為及體適能為首要目標,教學方法及過程應生動靈活,彈性運用。如:價值澄清、腦力激盪、遊戲、陪席式討論、布或紙偶戲、演戲、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實驗、示範、問答、講述等方法,並注重適性發展,以啟發、創造、樂趣化之教學,讓學生獲得成就感,享受學習樂趣。
(2)教學時應多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輔助教學,如:各種掛圖、圖片、模型、實物、幻燈片、投影片、影片、錄音帶、錄影帶、偶戲、故事及相關讀物、報刊資料、網際網路等,以提高教學成效。
(3)依學生之個別差異及不同運動項目之特徵,指導學生對該項運動之基本能力與正確技術之學習,採用多元化的教學原則,奠定參與運動之基礎。
(4)體育教學活動宜加強運動傷害防範,如遇偶發事件應依程序緊急處理。
4.教學評量:
(1)「健康與體育」成績評量以能達成分段能力指標為原則,並考量十大基本能力的達成情形。
(2)評量可在教學前、中、後實施,範圍應包括認知、情意、技能與實踐等。
(3)評量應能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的結果,採用主觀與客觀、質與量並重的多元評量方法,並訂定給分標準。
(4)評分方法可採課前活動準備、上課參與、課後作業、平時觀察、行為態度問卷、紀錄表、自我評量、學生互評、家長評量、紙筆測驗、實作及表現等方式進行。
(5)授課教師在每學期上課前,應做好評量計畫,明確訂定評量項目,每次評分均做成評量紀錄,並力求成績評量客觀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