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催化領導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催化領導


教育Wiki

催化領導(facilitative leadership)

目錄

定義

係指透過與部屬良性互動,激發全體成員齊心一致為組織或團隊效力,使組織能不斷順利進行調適、解決問題,進而提升組織效能的一種領導政策。

發展

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末期,相關研究指出學生學業表現傑出的學校,校長傾向於強勢主導規劃學校課程、設定學校目標、評量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成果,重視高學業成就的美國,教學領導(instructional leadership)的概念在1980年代便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但是教學是一種專業,學校教師屬於專業人員,為激發教師的專業潛能以發揮教育專業的效果,並不適合實施權威式領導,學者因此建議行政領導人員宜採用「協同合作」(collaborative)的領導方式,以發揮學校成員集體(collective)智慧,此種思維促進「催化領導」的概念興起,並自1990年代開始盛行美國學校界。

概念起源

催化領導的概念源自於轉型領導,轉型領導原只能激發組織成員超越個人目標以追求組織目標達成的一種個人領導特質,後來慢慢轉店為促使同仁共同致力於完成組織目標的一種領導行為,而催化領導便是達成領導目標的一種領導策略。催化領導不在直接主導學校課程發展、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學習評量等學校教育活動,而在提供支持的環境,讓教師全力以赴去做這原本較屬於教師專業職責的教育活動。具體來說,催化領導的重點在於:1.提供教學需要的支持性軟硬體環境,讓教師能專心一致從事教學與研究;2.鼓勵成立合作團隊,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3.洞悉問題所在並引導部屬自己解決問題,不斷促進教師專業成長;4.將教師教學活動與學校目標緊密結合,確保達成學校共同願景。目前國內正積極推動學校本位課程,「課程領導」(curriculum leadership)已取代教學領導而成為新的學校領導理念。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前者重於校長採用催化領導策略,後者強調校長專業的介入跟主導。在發現學校本位課程過程之中,校長宜掌握催化領導的要點,讓全體教師發揮集體創新的力量,建構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中英文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催化領導英文關鍵字:facilitative leadership

參考書目:

註1:吳清山、林天祐 (2005),教育新辭書,p.128-129,臺北市: 高等教育。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