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散式建構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分散式建構論
詞條名稱:分散式建構論
教育Wiki
分散式建構論(distributed construction)
- 分散式建構論由Resnick於一九九六年提出,除了以往建構式主義所強調「知識即共識」之外,更指出在這多元的社會哩,知識的元素其實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與不同人身上,因此透過社群的互動及人群的合作,能更廣泛有效的獲取知識,此一論點乃是把認知與智慧視為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而「環境」不只限於他人,也包含他人完成的作品,因為作品內的知識也能激發個人的學習。
- 分散式建構主義的實踐可分為三個層次:討論建構、分享建構以及合作建構。以下說明把建構學習的理念引入網路環境時,一個良好的網路建構學習環境應能有效地支援這三種層次的知識建構:
- 1.討論建構:教學者可以發展結構化的「討論界面」,供學生交換意見、互相質疑與補充,漸進地形成共識。小組設計完成後,並可透過「同儕評量介面」,進行組間的成品展示與討論,更深入的發掘問題,並截長補短。
- 2.分享建構:教學者可以發展合作設計的工具,使小組成員有一個可以共同動手的物件,而非只進行觀念的溝通;或讓學生模擬科學活動,使設計成果可以直接在網路上執行,小組成員除分享其建構過程外,也可直接分享其建構成品。
- 3.合作建構:教學者可以幫助學生發展不同的分工模式,使學生除了學到操作科學活動,更能學到合作技能。同時,不同的分工需要不同的管理與協調模式,這在注重團隊合作的今日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分散式建構論
- 英文關鍵字:distributed construction
參考資料
- 孫春在、林珊如著。網路合作學習。2007初版。頁36-37。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