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制度化的架構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制度化的架構


教育Wiki

制度化的架構(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制度化的架構為Meyer(1970)所提出。它認為學校教育就是一種制度化的過程(institutional process),也就表示學生從某一特別制度化社會範疇中到將來從事某一成人制度化的職位。在教育的制度化範疇中,多少都視為在每個社會範疇的角色、規則。所以,學生為了自己未來的社會角色,都必須學會做決定,也就是採取行動。
在制度化架構的模式中,每位學生都被視為一位有理性的個體,它為了將來獲得有價值的社會職位,則必須在學校系統中不斷的努力和參與,所以學生會從很多的協助者(例如:同輩、教師、父母、諮商員……等)獲得各項不同的知識。而學生為了達成自己所訂的目標,也會建立自己的角色承諾感,用以克服各種衝突和障礙,也能協助發展他們未來的社會角色。

所以,學生所表現出行為的差異,都是來自學生角色承諾感的程度,以及所感受教育現況和社會未來之間的差距。所以學校不同的效能主要是教育系統裏不同的制度化範疇所導致。當然,學生次級團體也是會影響學校效能。

因此,制度化的架構所研究的學校效能,偏重於學生社會化的程度,以及學生接受完教育將來所獲得的職位。由於制度化的架構這種模式偏重於社會學理論,而且Meyer所提出的概念亦不明確,故以制度化的架構這項研究在學校效能裡並不多見,只有少數人曾做過類似的研究。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制度化的架構
英文關鍵字: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參考資料
吳清山。學校效能研究,1998年二版,頁27,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