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創造性團體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創造性團體


教育Wiki

目錄

創造定義

郭有遹(1983)在創造心理學一書中,對創造提出以下的定義:「創造是個體或群體生生不息的轉變過程,以及智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現。其表現的結果使自己、團體或該創造的領域進入另一更高層的轉變時代。」

團體的組成
創造性團體的成員不宜過多,以6~12人為適中,5~7人更佳。當人過少時,彼此所提供的意見不夠,因此無法有足夠的激盪;人太多時,則每個成員對與團體的參與及貢獻相對減少,容易產生冷感。
而團體成員間的特質,同質性不可太高。成員的年齡、學歷、經驗、價值觀念、文化背景等如果過於接近,可能使思為僵化或窄化;如果成員間的異質性過高,再獲得最好答案前,便可能發展出多樣而新鮮的想法。
除此之外,問題的性質也是團體組成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團體的歷程
Ohlsen等人(1988)對於創造思考的催化歷程提出以下三階段:

(一)界定問題

1.聚心:弄清楚問題為何存在?其中又包括了哪些小問題?
2.抓心:寫下至少三個關於問題性質的形容詞,將它們組合再一起,以確定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3.展心:列舉問題解決的目標、準備和需要克服的障礙,再詳列細項。

(二)發展「異」見

1.促心:與不同背景的人促膝談心,借住他們想法擴大自己的思路。
2.驚心:例下怪誕可笑的想法,藉以激發出合理的解決問題辦法。
3.放心:在問題與荒謬的事物之間,盡量找出相似點,藉以激發新奇的想法。
4.合心:把匯集的想法用合乎邏輯的方法加以組合,藉以激發出新的想法。

(三)鑑識「卓」見

1.決心:審是目標和準據,憑個人的感覺選擇最好的想法。
2.換心:列出想法的負面部分,再從負面找出正面意義,然後修正,將居缺點減到最少。
3.動心:跨大想法可能產生的利與弊,修改辦法,使可能的弊減到最少,利發揮到最大。
團體注意事項
1. 暖身活動在自由、無壓力的情境下進行。
2. 建立安全、包容與尊重的氣氛。
3. 鼓勵不尋常的答案和想法。
4. 容許錯誤及失敗。
5. 尊重個別差異。
6. 察覺創造力的多層面。
創造思考的策略
1. 腦力激盪術
2. 六六討論法
3. 六三五激盪法
4. 奔馳法
5. 十二思路啟發法
6. 六頂思考帽
7. 七和檢討法
8. 屬性例舉法
9. 型態分析法
10. 系統改變法
11. 糾合法
12. 自由聯想法
13. 意象組合法
14. 變異法
15. 逆向思考法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創造性團體

參考資料

註1.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0,二版)。團體輔導 (355~375)。臺北市:心理出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