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劉大櫆
教育Wiki
目錄 |
生平
劉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桐城縣陳洲鄉人.劉大櫆受教於同鄉吳直,才華出眾。 20多歲以布衣入京,方苞見到他的文章,極其讚嘆說:“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劉生乃國士爾!”並讚他是韓愈、歐陽修一流人物,一時名噪京城,士大夫多願與其結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兩次參加考試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薦舉應博學鴻詞科,被大學士張廷玉壓制落選。張後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張廷玉特舉其參試經學,又未被錄取。大櫆60歲後為黟縣教諭。幾年後告歸,居樅陽江濱不再出遊,以文學教授生徒。
文學觀點
大櫆師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許;他又是姚鼐的老師,故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雖出方苞之門,但文風不同,方苞深於經學,對文章提倡義法,用筆嚴謹,簡明確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韻,博採《莊》、《騷》、《左》、《史》、韓、柳、歐、甦之長,才氣雄放,波瀾壯闊。形成“日麗春敷,風雲變態”的風格。不僅如此,大櫆對“陽湖派”的形成影響也很大。
劉大櫆的文章常抒發其懷才不遇之感,指摘時弊,以“雄奇恣睢,鏗鏘絢爛”(吳定《劉海峰先生墓誌銘》)稱勝。遊記文如《遊晉祠記》、《遊萬柳堂記》、《遊大慧寺記》等借景抒情,諷刺時事,近於雄肆奇詭。姚鼐評價說:“有奇氣,實似昌黎”(《海泊三集序》評語)。他還善於以傳神的筆法刻畫人物。如《樵髯傳》、《乞人張氏傳》等能以白描手法直寫人物的行動,透過其特徵性的行動細節描寫,形神兼備地展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又如《下殤子張十二郎壙銘》中,用三個“徐徐”、一個“低聲”,“性緩”的性格立即躍然紙上。劉大櫆以詩人而兼古文家,有些文章也以詩爲文,亦文亦詩,在散文中別辟新境。如《海泊三集序》本是評論詩歌的文章,卻著力鋪寫海上風濤之險以襯托海上吟詩之奇,這就把詩的神韻意境移植進了文中。
著作
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詩集》6卷、《古文約選》48卷、《歷朝詩約選》93卷等。
評價
劉大櫆進一步探求了文章的藝術形式問題,講究文章的"神氣","音節","字句"及相互間關係.在文學上有不可抹滅的地位.
資料來源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山東大學中文信息研究所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