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性評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功能性評量
教育Wiki
目錄 |
一、定義
功能性評量乃是一種蒐集行為資料並分析其行為過程的評量方式,目的是經由有效地蒐集資料與分析,增進行為支持或介入的效果和效率。功能性評量乃在確定問題行為對行為者所產生的影響,藉由運用各種方式找出行為的前因與後果;其主要運用的方式之一便是利用功能性分析對個案進行評量,系統地操弄環境事件,以實驗證實這些事件是控制特定行為的前因,或維持特定行為的後果。主要的分析變相包括前因(antecedent)、行為(behavior)、後果(consequences)。
二、特徵
1. 找出行為的功能性目的,然後教導等值功能的適當行為。
2. 了解問題行為的前因後果,操弄變相對問題行為進行分析,直接提出合宜的介入方案。
3. 把問題行為當成一種語言,主張人有所為而為;也就是說每一個行為都有其目的。
4. 問題行為的主要來源是家庭、學校及社會環境。
5. 設法提出對當事人有益的資訊,其功能有四:了解問題行為出現及維持的原因、預測何種情境下問題行為會部會出現、找出預防問題行為出現的方法,及設計問題行為出現時的對策。
三、步驟
Ronald.L.Taylor指出實施功能性評量的步驟共有下列六點:1.謹慎界定問題行為。
2.確認可預測或在行為發生前會立即出現的變項。
3.確認行為發生後立即出現的變項(後果)。
4.發展假設。
5.蒐集觀察資料以支持假設。
6.發展一個介入計畫。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功能性評量、前因、行為、後果
英文關鍵字: Functional Assessment、antecedent、behavior、consequences
參考資料:
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頁66,華書局有限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