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動機學說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動機學說


教育Wiki

動機是引發行動的一種衝動、慾望與需求。常以「動機」詮釋個體的行為表徵。以大腦習性、歸囚與分類化之機制運作,形成不同學派和意向性的動機學說和理論。例如教育領域著重探討「學習動機」;企管領域將動機研究納入激勵人力資源項目。

現今動機學說的主要內容如下:

1.驅力減低說(drive reduction theory),或稱驅力還原論:Clark Hull於1943、1952提出,主張個體自有內在的驅力,勢必將其轉出成為確定的方式。

2.最佳激發水準說(Optimal arousal level theory),或稱喚醒論(arosual theory):個體為了自身舒適感,需將驅力維持在一個確定的喚醒水平上。

3.誘因說(incentive):外在刺激出現會引發個體的特定動機。

4.本能論(instinct theory):認為動機是天性的。

5.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個體具有兩種基本驅力為愛 (Eros)與死(Thanatos)。

二十世紀初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試圖從本能(instinct)瞭解動機。另外,根據驅力理論,人類有基本生理需求(例如食物、水、睡眠),需求是一種能量和驅力的來源,驅策個體使用能量降低需求。以下將動機理論歸納三大取向---

(1)生理取向

1.生理平衡控制理論(homeostatic regulation)(Keesey等人):強調個體生理維持平衡狀態的傾向。

2.對抗歷程理論(Solomon):一種改變現象,用來解釋人們獲得動機時的情緒歷程模式,會對抗現存的力量,而拉向平衡中性狀態。

3.激發理論(Yerkes & Dodson):當神經系統的活動引起達到最適度的激發程度時,個體能表現最好。


(2)人格取向

1.需求理論(Murray):生理與心理需求構成個體基礎進而與環境互動。關係需求、權力與成就,是重要研究之心理需求。

2.成就需求理論(McClelland):現實知覺影響成就的動機,成就需求高者,會尋找具適當挑戰性的工作,並樂在其中得到成就動機。

3.需求層次理論(Maslow):需求包括關係、權力及成就。是一階梯模式,一旦滿足較低層次需求後便會試圖向上。人本學派觀點對於動機學說還包括勢力場分析理論(Miller)、ERG 理論(Alderfer)、一致模式(Boshier)。


(3)認知取向

1.內在與外來激勵物(Lepper、Deci等):個體被內在激勵物(個人內心獎勵)或外來激勵物(來自外界獎勵或懲罰)產生動機。

2.好奇心(Berlyne):最有力的內在激勵物之一。與已經了解的事物相比,我們更喜歡探索適度新奇和複雜的事物。

3.自我決定(de Charm、Deci等):個體試圖尋找方法已積極的探索與操控周遭的環境,如此可獲得依種支配環境的感覺。

4.自我效能,或稱為自我勝任(Bandura):個體希望感覺自己能勝任的,並有自信能為完成目標付出更多努力。

5.目標&計畫(Tolman):目標與計畫能提升動機,並使特定任務更可能完成。

認知觀點其他還包括成就目標理論(Dweck)、歸因理論(Weiner)、自我價值理論(Covington)、、期望價值理論(Vroom)、期待價量理論(Rubenson)。

參考文獻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1)。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

林毅(2009)。心力的維讀。交大友聲。434,46-50。

陳億貞譯(2004)。普通心理學(Robert J. Sternberg原著)。台北市:雙葉書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