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卡芬頓(M._Covington)自我價值論
教育Wiki
卡芬頓(M. Covington)的自我價值論(self-worth theory)
學習動機之自我價值論(self-worth theory)係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芬頓(M. Covington, 1984)所提出。卡芬頓之自我價值論企圖探討"部分學生為何不肯努力學習?"之問題。(註1)
1.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之內在動力
社會傾向肯定成功者;兒童自幼即學習到,成功將使人感到滿足,促使個人自尊之提升,進而產生自我價值感。而成功之經驗大多是在克服一定困難後才獲得,而克服困難則需相當能力。因此,能力、成功和自我價值感三者間形成前因後果之關係;有能力者成功,而成功之經驗帶來自我價值感。多次經驗後,對於自我價值感之追求則成為個人追求成功之內在動機。
2.個人視成功為能力之展現而非努力之結果
卡芬頓認為成功的學生大多將成功的原因解釋為自己能力的展現,而非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努力。雖成敗為客觀之事實,然個人成敗歸因之解釋為主觀,假若將成功歸因於能力使人感到較大之自我價值,反之,失敗帶給人挫折,感到己不如人,如當事人將其歸因於能力則自我價值更難以維持。
3.成功難以追求因而改以逃避失敗維持自我價值
長期追求成功而得不到成功機會時,學生在學習動機上既須維持自我價值,又欲逃避失敗之痛苦,因而不承認自己能力薄弱也不認同努力即可成功,進而達到維護自我價值且逃避失敗之目的。
4.學生對能力與努力之歸因隨年級而轉移
(1)低年級學童相信努力是好學生之首要條件,且認定能力好者比能力較差者更為努力
(2)低年級學童相信努力者為好學生,同時認為努力可使提高能力
(3)低年級學童認為教師喜愛努力之學生,因而認同努力者為好學生之標準
(4)低年級學童將能力及努力視為同等重要,然失敗並不使其感到羞愧
(5)高年級學童經多次成敗經驗,認為努力而成功者能力較低,反之則相反,此可視為其學習動機降低之原因。(註2)
註1: 廖鳳池、陳美芳、胡致芬、王淑敏、黃宜敏編譯(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註2: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中文關鍵字: 自我價值論
英文關鍵字: self-worth theory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