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台北市立松山工農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台北市立松山工農


教育Wiki

目錄

英文名稱

Song Shan High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特色
  • 全人教育,全人學習

以全人教育為核心,致力於全人學習,同時營造一個充滿愛、希望、友善、學習的環境,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別差異、適性發展、重視多元智慧,提供學生自覺覺他的機會,以幫助學生適性發展、自我提升、自我開發、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圓滿每一個生命。

  • 專業教學,教學專業

以專業教學為經,以教學專業為緯,建構一個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及課程發展的迴旋曲;透過知識管理的過程,讓原本隱藏或是靜態的知識經由相互間的同儕學習,達到知識的取得、處理、儲存、擷取而將這些有用的知識轉化為教學能力,並藉由教學評鑑與回饋機制,協助教師瞭解自己的專業表現,檢視教學品質,持續透過「對話」、「群學」、「獨思」,激盪教師心智的轉化,為教學攜手成長,以促進有效的教與學。

  • 攜手協同,合力護持

學生的成長,需要大家協力護持。營造溫馨開放民主的校園氣氛,構築優質的學校組織文化、暢達溝通管道凝聚共識,發揮群策群力,促使校務順暢運行;並符應學校經營需求,適時推動組織再造,提升執行力,提供親師生完善的學習資源支援體系,共創親、師、生三贏的榮景。

  • 關注無形,型塑有形

在一個具體而微的學校環境中,包含著有形的校園營造與無形的校園文化。妥善的校園營造,能建構一個可以讓師生心靈共鳴契合交錯,創造共同回憶的場域,以發揮「人-境」互動,潛移默化的境教功能;無形的校園文化雖隱而不見,卻影響學生深遠,因此,希望用愛、關懷、尊重、傾聽、接納、同理、鼓勵等方式對待全校親師生,感動親師生的心靈,營造溫馨和諧校園環境。

校徽

276964 234305939940028 3154559 n.jpg

教學單位
校史
  • 1949年2月,設立臺北市立初級農業職業學校,並由陳炳禧校長兼掌校務,五月三日始建校舍並定為校慶
  • 1955年,增設高農部園藝科、農村家事科、綜合農業科、農產製造科,同年十月更名為臺北市立農業職業學校,成立四健會,指定成為美援示範學校
  • 1959年,停辦初農部
  • 1961年,增設初中部。
  • 1964年,更名為臺北市立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 1967年7月,初中部與高農部劃分為兩校,初中部在原校址發展為臺北市立和平高級中學
  • 1968年,高農部遷至現址,並增設工科,更名為臺北市立高級工農職業學校
  • 1979年,設立夜間部
  • 1981年9月1日,更名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
  • 2000年,設置綜合職能科
  • 2003年,奉准成立綜合高中,分別設置「學術學程」(含自然學程、社會學程)及「專門學程」(含園藝、電機、電子及化工技術學程)。
  • 2008年,陳貴生校長奉派本校服務。
  • 2009年,松山工農學生活動中心新建大樓動工。
交通資訊
  • 搭乘聯營公車
    • 松山工農站: 32、212(直行)、263、232、270、284、611、281、902
    • 五分埔住宅站: 46、257、261、277、299
  • 搭乘捷運
    • 板南線市政府站3號出口或永春站2號出口
  • 搭乘台鐵
    • 松山火車站至本校(步行約二十分鐘)
參考資料

http://www.saihs.edu.tw/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