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台灣山羊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台灣山羊


教育Wiki

目錄

台灣山羊(Naemorhedus swinhoei)

1. 台灣山羊體型與一般山羊不相上下,但是沒有山羊鬍子,全身是棕色的毛,冬天較濃密深暗,夏天較稀而明亮,喉部為鮮豔的黃色。是爬岩高手,生活從山麓到3500公尺的山區,為珍貴的保育類動物。(註1)
2. 台灣山羊生活在針、闊葉林內,在玉山高海拔地區牠們喜歡在圓柏灌叢、冷杉林和箭竹草原交界帶活動,有固定的生活領域。白天隱藏在草叢、岩縫、樹洞和岩洞中休息,除睡眠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像在嚼口香糖似的不斷咀嚼,將胃中食物反覆至口中再度嚼碎。(註2)

雌雄頭上都長角

不論雌雄在台灣山羊頭上都有一對角,角是從頭骨長出的骨質突出物,中空而且外層由黑色的角質外鞘所包覆,稱為「洞角」,這也是牛科動物的重要符號,基部有似年輪班的環狀皺褶,稱為「角環」,這是因為不同的季節生長程度不同所致。在一歲半前所長的角(約六、七公分)並不產生角環,而後每年幾乎都會形成一環。洞角是終身不脫落的,只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長,但年紀越大生長越慢。在功能上,角是防禦的武器,遇到敵害時,山羊會用角猛力地頂撞,當然在發情季節中,雄羊也會因爭風吃醋而用角相互打鬥。(註2)

食性

台灣山羊是植食性動物,雖然只要是綠色植物大部分牠都能吃,但是因環境中植物相的不同,所吃的食物種類也有差異。例如南崁馬藍、山麻黃、高山白珠樹、蛇根草、火炭母草、箭竹、台灣冷杉和玉山圓柏的嫩芽,甚至對人類有毒的食物如咬人貓,牠們也可大口吃下而絲毫不受影響。此外,鹽分是必須攝取的物質之一,所以有些山壁岩縫間的結晶礦物,台灣山羊也會固定來舔食。(註2)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台灣山羊
英文關鍵字:Naemorhedus swinhoei

參考書目

註1:生物學,黃世傑,王瑋龍,陳森香合編著,華杏機構叢書,2003年4月,頁102。
註2:台灣哺乳動物,邢偉廉著,徐偉繪圖,天下文化出版社,2008,頁66。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