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教育Wiki

定義

合理化作用,是個體對於某些不願接受之矛盾信仰、言論、想法、行為,以動機等,賦予合乎情理的解釋,以及勉強能被接受之理由,以掩飾的方式重新詮釋,藉由自欺的行為自圓其說,使其能說服自己或被他人接受,以獲得自慰。

合理化作用賦予行為一個合乎邏輯,合乎理性,符合社會要求或至少可被接受的動機。因此以掩飾原本的衝動或有助於緩和所受的打擊,即以「好理由」取代「真理由」,導致實際的原因換成另一說法,目的是讓人感到安全、合理。例如一個嫁給嗜賭丈夫的妻子,將丈夫的行加以合理化作用,解釋為「先生希望讓家庭經濟變得更富裕,因此努力在短時間內賺大錢。」

當個人行為無法符合社會規範,或是遭遇挫折無法獲得追求目標時,為了維護自尊,減低焦慮,便將行為和想法加以合理解釋,於是不惜曲解現實、文飾自身過錯。但是合理化的結果顯示,個體愚弄的是自己,並非別人;這些藉口的目的是在意識上使自我感到舒適。但若貪圖這種舒適,而將自編自找的理由信以為真,現實情況便難有改善。

合理化有三種表現: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三是推諉(projection),此種自衛機制是指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推諉於其他理由,找人擔帶其過錯。三者均是掩蓋其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酸葡萄心理、甜檸檬的自我解嘲方式,都是為減低痛苦與衝突,選擇性地相信特定解釋,或是刻意強調或忽視某些事實,以得到讓自己舒服的解釋。


應用與舉例

常見合理化作用情境如下--

1.個人喜好成為藉口:一個沒被邀請去參加舞會的女孩說:「假如有人請我去,我也不去,因為我不喜歡參加舞會的那群人。」

2.歸罪於他人或情境:「媽媽沒叫醒我」,「有太多其他事要做」。這些陳述可能為真,但對個體沒有表現「準時」、「記得」的行為來說,卻不是真正的理由;假使個體真的關心上述事物,則會注意時間或有所警覺。

3.「無可避免的」的理由:「往後復古車款的保養費很貴,所以我買了新型車。」

參考文獻

Hayashi Tatsunori(無日期)。心理防衛機轉。2009年7月4日,取自:http://www.angelfire.com/hi/hayashi/defense_mechanism.html

現代人的悲歌---論心理防衛機制(無日期)。2009年7月4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so6OhCSTHhP.IAnkGhsWSA--/article?mid=870

陳億貞譯(2004)。普通心理學(Robert J. Sternberg原著)。台北市:雙葉書局。

楊淳斐(2000)。一般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2009年7月24日,取自:台灣心理諮詢諮商網-心理教學園地教學網http://www.heart.net.tw/mind/defense.shtml

卓良珍(無日期)。什麼是心理防衛機轉。 2009年7月24日,取自:http://www.ohayoo.com.tw/名醫堂.htm-精神科卓良珍醫師網頁http://www.ohayoo.com.tw/chang11.htm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