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同僚模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同僚模式


教育Wiki

同僚模式(Collegial Model)

同僚模式,可說起源於參與管理理論,依Carey的看法,認為參與管理是一種諮商式的監督(consulting supervision)的過程,在此一過程中,對於有關部屬福利,或利益之事項,由部屬和上司共同來探討。巴瑞基層以三個不同的主題來探討這個模式:
(1)第一個主題是學術上的決定應由學術界的成員享有充分參與的機會。密雷特特別指出:「我不相信層級組織的概念是學院或大學裡人際關係的實際表徵。協調的成功不是經由個人或團體的上層或下層結構,而是經由共識的動力所使然。」此種團體組織的概念孕育出同僚模式的誕生。
(2)第二個主題是有關學校教員的專業權威,依帕森斯的看法,教師是專業人員,他們是以其所擁有的知識來影響他人,而不是形式上的職位來影響別人。亦即以專業的能力為其自己作決定,正有力支持同僚模式的主張。
(3)第三個主題是現代社會中對於數以千計學生各自為政的聯合大學校和龐大的科層體制,逐漸感到不滿。為反映非人情化及科層化的教育體系,許多學者乃要求重返學術界的真正面貌,亦即重視人文的教育,此種概念與同僚模式的說法不謀而合。
因此,同僚模式的主要特性計有:
(1)學術界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
(2)專業能力的權威受到重視。
(3)決策過程採取共同擔負、參與或其他均權方式。
(4)強調研究與改變,及以問題為中心的決策方式。
(5)教授與行政人員之間彼此坦誠、互信。
(6)教授有發自內心的滿足感。
(7)強調人文教育。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同僚模式
英文關鍵字:Collegial Model
參考資料
吳青山著。學校效能研究,1998年二版,頁173,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