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同儕輔導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同儕輔導


教育Wiki

同儕輔導(Peer counseling)

目錄

定義

學者專家( Pajak,1993; Showers, 1985; Zumwaldt,1986 )的看法,「同儕輔導」是一種教師同儕工作在一起,形成夥伴關係,透過共同閱讀與討論、示範教學,特別是有系統的教室觀察與回饋等方式,來彼此學習新的教學模式或者改進既有教學策略,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達成教學目標的歷程。

內容說明

在同儕輔導模式裡,教師同儕應工作在一起,形成夥伴關係:誠如歐用生(1996 )所言的,同事應該是合作的夥伴,而非「牆的另一端的陌生人」。在學校裡,最簡單的夥伴關係是,教師和另一同事(如隔壁班教師)形成夥伴;較正式的夥伴關係則有:資淺教師和資深教師的夥伴,或者實習教師和實習輔導教師的夥伴。透過這種夥伴關係,教師們形成合作的、團隊的情誼,共同計畫教學,相互入班觀察、討論,並彼此回饋,彼此開放,願意被質疑,相互檢討或改變自己的教學決定。在同儕輔導模式裡,教師成長的手段是共同閱讀與討論、示範教學,特別是有系統的教室觀察與回饋:又誠如歐用生(1996 )所主張的,學習是一種合作的探險,而非孤獨的旅行。中小學教師可組成合作小組,採用下列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學習與成長:

(1)成員進行同儕教學,就一篇論文、文章或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與策略,由一位教師教導其他同儕,然後共同討論;
(2)由一位擔任教練的教師進行示範教學,以便讓其餘教師有效掌握教學要領和技巧。
(3)由擔任學習角色的教師進行教學,而那些未進行教學的小組成員們,則實施有系統的教學觀察並提供教學回饋意見。

同儕輔導的學習內涵係指學習、試驗新的教學模式或者改進、精練既有教學策略:誠如Joyce和Weil(1996 )所言的,一位有效能的教師必須精通多種教學策略,具有「教學策略庫」(a repertoire of teaching strategies)的本事,也就是說,由於學生的學習需要常因人而異,而且教學的情境千變萬化,一位有效能的教師必須隨著學生的需要以及教學情境的改變,而採取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或策略,才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Joyce和Weil(1996 )便曾指出這些教學模式或策略,林林總總,共有數種之多,而每種策略的設計皆在滿足各種不同的學生需求。同儕輔導的近程目標固然係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但是其終極目標乃在增進「教」與「學」的成效,亦即在提高教師的教學品質以及學生在德、智、體、群、美等各方面的水準。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同儕輔導

英文關鍵字:Peer counseling

參考資料

張德銳、簡賢昌/著。同儕輔導:專業成長故事集,頁5。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