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吠陀時代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吠陀時代


教育Wiki

目錄

阿利安人與吠陀時代文明
印度河文明其後神秘的消失,在數百年之後,來自中亞草原的遊牧民族──阿利安人,他們來到了印度河流域,開始侵入這一地區。他們征服了當地土著,定居於今日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地區,這種入侵從西元前一千五百年一直持續到西元前一千一百年左右。這些新進入者雖然帶來了破壞,但同時也帶來了偉大的文化,形成了以吠陀經為聖典的吠陀時代。
吠陀
吠陀是梵語,其為「知」的意思。真正的吠陀有四部,為:《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有人認為它們的形成年代不會早於西元前六世紀,因為那時印度才開始有書寫的歷史。而傳統意見認為,這些吠陀中最早的,屬於西元前四千年的作品。一般認為最古老的《梨俱吠陀》形成於西元前一千兩百年到前八百年之間。實際上如同中國《詩經》一樣,它們都是不同時期詩歌的彙集
奧義書
可能是受到了土著文化影響,思辨性的內容日益發展,到西元前八世紀,隱修林間的修士們還寫作了《婆羅門書》和《奧義書》兩部著作。尤其是奧義書,更成為印度哲學史上的經典。所謂《奧義書》,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是指坐近聆聽大師教諭,實際上是諸大師以吠陀為基礎,進行哲學思辨的集結。
奧義書現存有一百多部,其核心問題是思考世界的本源、人的起源以及凡人如何能夠皈依於這個本源,達到歸於永恆的境地。奧義書認為,世界是由梵天透過猿人或透過原質,憑藉思慮創造出來的,個體「我」也是梵天所畫。至於梵天為何物,奧義書往往不做探討。
奧義書的產生,意味著吠陀經典的終結,因此也代表了吠陀時代的終結。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吠陀時代
Keyword:Vedic era
參考資料
曾秉赫(2011)。圖解世界七大古文明(初版)。新北市:華威國際。P.128-130
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