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吳魯芹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吳魯芹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吳魯芹,民國七年(1918年)生於上海市,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病逝於美國,年六十六。本名吳鴻藻,在進入新式學堂之前從師學古文、習書法,二十歲時進入遷校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外文系就讀,大二罹患肺病於樂山上老霄頂的廟中養病。雖抱病在身仍以第一名畢業,後任教於母校武漢大學。三十八年來臺,任教於臺大外文系、省立師範學院(臺師大前身)、淡江英專(淡大前身)及政大。五十一年赴美講學一年,即滯居美國,任職於美國新聞總署撰述,1979年退休。逝世以後所創設的「吳魯芹散文獎」由《聯合報》及《中國時報》輪流主辦,到今年(2009)已歷二十六屆,主要是紀念他在散文的創作上的成就。

觀點

先生的散文下筆矜慎,以自身經驗感受為主題,及對師友的感念,旁徵博引,真情流露。典型的吳氏散文,典雅、瀟灑地融合正反兩面的對立感。嚴肅與輕鬆的風格交替出現,全篇則達到優雅的平衡。他信守章淪清老師「要在心中嚼幾遍才下筆」的寫作態度,故有:「以量取勝,不是怎樣有出息的事」之言。

關於作家

《美國去來》、《師友、文章》、《雞尾酒會及其他》、《瞎三話四集》、《吳魯芹散文選》、《英美十六家》

評價

  在台灣文壇,吳魯芹被譽為林語堂大師的傳人,可以和梁實秋媲美。吳魯芹的寫作,自我調侃,但他永遠只看到自己的缺點,不像梁實秋的幽默是批判別人的缺點。他擅長自我貶抑,以寬容的態度來面對人世,與世無爭。梁實秋在《讀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一文中,說吳魯芹的散文有諧趣,他的散文長處不在詩情畫意的感性,而在人情世故、事態物理的意趣之間。「梁實秋的散文向內———中國傳統文化,而吳魯芹向外———他有著深厚的西學背景和西方視野。」陳子善教授評價說。文學史家夏志清教授的評論則是,上承晚明小品,旁借英國散文「幽默」傳統。但在大陸這邊,讀者對梁實秋的認知度遠高於吳魯芹。「這是因為梁實秋在1949年前就已經出名,而吳魯芹真正進入文壇已經是1950年代,而且是在台灣。兩岸的分離,讓大陸這邊對他一無所知。」陳子善說。
  吳魯芹生前戲撰墓誌銘:「此處躺著某某,對他的什麼形容詞都不需要。」1983年7月30日下午,吳魯芹與太太參加鄰居酒會,離開時走下石階跟朋友握手道別時,心臟病突發,撒手歸去。他去世時,余光中稱其為「愛彈低調的高手」,這也就成為談吳魯芹的一個經典的句子。
  余光中說,吳魯芹逝去,他那一代的散文家又弱一個,「但悲悼之情淡下來後,又覺得他那樣的死法,快而不痛,不失痛快,為他灑脫的人生觀瀟灑作結,亦可謂不幸之幸。」



參考資料:
愛亞的部落格、九歌文學網


(責任編輯:109602124)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