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周芬伶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周芬伶


教育Wiki

周芬伶(1955年9月11日- ),屏東人,散文家、小說家。


目錄

簡歷

周芬伶,屏東縣潮州鎮人,1955年生。政大中文系、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現任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周芬伶的散文跟著她的人生歷程而有所改變,變化的幅度相當大,不過,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她都能夠創作出動人的作品,這種靭性和才華令人十分佩服。周芬伶從小就喜歡寫作,少女時代就展現出不凡的文學才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絕美》,被評為是天才與天真的作品。在這本書中,她所構築的是一個非常清純透明的世界,充滿一個聰明美麗、家境優渥、境遇順遂的少女對人生的憧憬與嚮往。


等到身份成為妻子,愛情和婚姻又都幻滅時,周芬伶的文風也開始轉變,她對世界的不信任、徬徨、猶豫、掙扎,都在文字的敘述中出現。從周芬伶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純情少女在婚姻中遭到挫敗,開始對男人和整個世界都不信任,而後,在痛苦的淬鍊中,她一層層去突破生命的困境,讓生命逐漸成熟。周芬伶這個時期的散文以傷痕累累的形式出現,和早期的甜美天真有相當大的差距。


婚姻失敗之後,周芬伶也失去了孩子的監護權,她只能默默地關注孩子的成長,卻無法參與孩子成長的歷程,在父權社會下,女性失去身份,失去認同,那樣的痛楚,由體內潛藏著一個受傷母親的周芬伶寫出來,份外淒楚動人。而在經過生命的多重磨難與痛苦之下,周芬伶漸漸從傷痛中走出,重獲心靈的自由,這些穿越生命幽谷的歷程,都呈現在她的散文中。如果文學必然要用來生命書寫的,從周芬伶的人生旅途,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周芬伶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讓她的散文藝術更趨成熟。


周芬伶跨足多種創作形式,除了以散文著稱之外,也寫小說、兒童文學和口述歷史。同時,她對戲劇十分熱愛,不但多年來教授和戲劇有關的課程,還成立了「十三月戲劇埸」,擔任舞台總監,並自己創作劇本。


觀點

周芬伶相信寫作是「企圖在虛妄中開出花朵」,因此,她利用散文形式,對情慾、情緒、情感等私密事件進行鑽探,早期的情愛、溫暖、幸福,近期的覺醒、獨立、追索,都可以在她的散文中發現。


寫作風格

周芬伶的創作文類有論述、散文、小說、兒童文學和傳記。論述文字清晰流暢,架構嚴謹;早期散文風格婉約細緻、感情自然真摯,近期則對情慾、情緒、情感等私密的議題進行探索;在小說方面,筆觸纏綿曲折,陳芳明謂其「擅長使用寓言式的文字,兼具現實與夢境的雙重隱喻」。周芬伶的寫作題材範圍廣泛,尤擅寫女人、寫物,文字在婉約中呈現陽剛。


著作

*散文

《絕美》 前衛出版社 1985年9月

《熱眼看人生》 聯經出版公司 1987年6月

《花房之歌》 九歌出版社 1989年2月

《閣樓上的女子》 九歌出版社 1992年2月

《百合雲梯》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

《辨公室情報》 方智出版社 1993年3月

《女阿甘正傳》 健行文化出版公司 1996年6月

《熱夜》 遠流出版公司 1996年10月

《戀物人語》 九歌出版社 2000年10月

《汝色》 二魚文化公司 2002年4月

《周芬伶精選集》 九歌出版社 2002年7月

《豔遇才子書──四大古典小說中的絕妙好辭》 麥田出版公司 2003年11月

《仙人掌女人收藏書》 麥田出版公司 2006年7月

《母系銀河》 印刻出版公司 2005年4月

《紫蓮之歌》 九歌出版社 2006年10月


*小說

《醜醜》 九歌出版社 1991年11月

《藍裙子上的星星》 皇冠文學出版公司 1992年1月

《人生.難題與夢》 黎明文化公司 1992年8月

《妹妹向左轉》 遠流出版公司 1996年10月

《世界是薔薇的》 麥田出版公司 2002年4月

《影子情人》 二魚文化公司 2003年9月

《浪子駭女》 二魚文化公司 2003年9月

《粉紅樓窗》 印刻出版公司 2006年9月


*論述

《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 元尊文化公司 1999年2月

《探索西遊記與鏡花緣》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6年2月

《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 麥田出版公司 2006年12月

《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 印刻出版公司 2007年3月


*傳記

《憤怒的白鴿──走過臺灣百年歷史的女性》 元尊文化公司 1998年6月

《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 麥田出版公司 2005年9月


* 兒童文學

《小華麗在華麗小鎮》 皇冠出版社 1993年5月


獲獎

1982年以〈傳熱〉獲 聯合報散文獎

1985年《花房之歌》獲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山文藝散文獎

1997年獲 吳魯芹散文獎

1998年入選九歌版台灣戰後《散文二十家》

2004年小說《影子情人》獲 吳濁流文學獎


評價

〈周芬伶散文綜論〉李癸雲:

周芬伶從不明言欲改寫女人的存在樣貌,甚或搶奪文字的主宰權。寫作是一種快樂的事,寫作讓人感覺有力量,最要緊的是,寫作讓她更貼近自己,她以文字來構築一個角落,檢視傷口,照亮陰影,並與外界保持完美的距離,可以介入,可以抽離。那小小的點是「炙熱的」,熱情柔軟的心包覆著寫作的角落,讓周芬伶的文字即使冷澄如玻璃,也是出於高溫的吹塑。


《絕美》,趙滋蕃先生說她是「天真、清新和美」


《花房之歌》,吳鳴指出這些作品是「透明的自傳散文」,因為全書佈滿她的家人朋友,並說她試圖「構築一理性清明兼具浪漫情懷之世界」


《閣樓上的女子》,周芬伶認為自己關注生命的角度和寫作手法開始轉變,張春榮看到的卻是「她一貫綿密細緻的感喟與錦心繡口的文字風格。」


《熱夜》,深刻展現了女性自覺的過程,文字也交錯在現實與想像間,陳芳明說:「我在深夜閱讀周芬伶,愛極她的寒冷與清澈。在她想像的寓言世界,我如履薄冰,如臨冷鏡。讀她,也在讀我。」


《戀物人語》,張瑞芬:「中年周芬伶,敘事與抒情渾然無間的融合,以文學靈心與秀發的才氣,構築了一個世紀末散文的回憶之屋,想像之城」


對於熟悉她的讀者而言,古怪複雜的家世,小祖母、眾姊妹,身繫囹圄的弟弟,在前幾本散文集「絕美」、「花房之歌」、「閣樓上的女子」裡已陰慘慘奠下了基調,一種華麗與蒼涼直追張愛玲。但細看她的作品,很快就知道複雜的只是表象世界與真實人生,真正撼動人的是作者天真明朗熱情如兒童的本質。


世界上寫散文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從來也不曾天真過的老人,像魯迅、周作人,一種就是從來不會老去的兒童,如徐志摩、琦君、豐子愷。而周芬伶無疑是後者,浮世百態,於她眼中只是可喜可親,無半點虛矯浮妄。如其師趙滋蕃先生屢屢標舉的「天真冠冕一切德行」,藝術家,本是善於使用孩童之眼觀察世物的人,既少機心,又無成見,周芬伶的文字風格即是如此,從不炫學賣弄,自恃老成,天真無廢話,廢話不天真,這使得她向來不能歸類於中文系所出身的閨秀一派(至少是不典型的)。


周芬伶創作散文二十年,自其作品觀之,純真與逸蕩的賦性兼融,精約與繁複的形質交映。她寬解人生糾葛,洞識情根,表裡瑩徹。周芬伶的散文成就在:描寫遭遇的甜美、苦痛、輾轉、怔忡時,能黏著深入,也能疾轉蕩開,看只是自家的細節,卻正是千萬人在同一戲台上搬演的搏命大事。


散文作品量少質精,在當今文壇宣傳當道簽名會滿天飛,人人急於創造銷售佳績的情況下,她仍然只是「天真、誠實、沈默」的沈靜(前筆名)。善於寫物狀人,分韻分題的獨特手法展現了她絕佳的鎔裁功力,善於描繪沈靜而絕美的生命情調,可喜又可驚的今生緣會,既深情又天真,既柔媚又英挺。


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642&Keyword=%E5%91%A8%E8%8A%AC%E4%BC%B6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31

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701

《戀物人語》周芬伶http://www.mingdao.edu.tw/readclub/book33.html


責任編輯

109602125 吳喬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