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問思教學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問思教學法


教育Wiki

問思教學法是民國六十八年間,由美國學者畢夏普介紹到國內,並嘗試在國小社會科使用。依據研究的結果,此種教學模式,對兒童學習興趣、思考及判斷能力的培養,具有很好的效果。

學習準備:強調人類解決問題必須循著一定的步驟,問題有擴散性問題和聚斂式問題,也有學者有其他細向分法。

進行教學:分為演繹法和歸納法。

過程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選擇假設與證假設(有點像專題研究)根據陳青青的整理,問思教學法的模式如下:

目錄

一、引起動機及概念分析

1.引起動機。

2.列舉事實(或次要概念)。

3.討論分類。

4.確定名稱。

二、歸納統念

1.整理資料。

2.提出假說。

三、證明應用

1.證驗假說。

2.應用統念(通則)。

四、價值判斷及選擇

問思教學法最重要的活動是歸納統念。所謂統念,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所組成的通則,它通常敘述此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間的相互關係,因此一個統念(通則)必須具備下列三個條件:

1. 是以敘述性句型的方式來表示。

2. 包含兩個以上的概念,及其彼此的關係。

3. 是一個可被廣泛應用的通則,不包含特定的人、地和事。

因此在歸納統念(通則)的教學中,應由蒐集事實、形成概念而導出通則,是由下而上的方法,即歸納教學法;但在從事教學設計時,卻是先根據目標和學科通則,擬定兒童應學習的統念(通則),然後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概念,再找出每一個概念所包含的事實,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演練的歷程。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社會科、問思教學法

英文關鍵字:Social Studies、Q. Thinking Approach

參考資料

陳國彥博士著。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民國85年3月,頁131-132,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