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回應性介入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回應性介入


教育Wiki

回應性介入(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目錄

定義

透過實施先期的閱讀能力診斷、實施有效閱讀指導等措施的檢測後,進一步去研判是否需要特殊教育措施的一種新型學習障礙兒童鑑定模式。

目的

減少弱勢族群兒童被誤判為學習障礙者之機率,以保障兒童之受教權。

起源

美國2004年12月修正公布的《身心障礙者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IDEA),該法重新改寫學習障礙的定義、明定身心障礙者接受正式教育鑑定之前必須經過「前鑑定」(pre-identification)的過程,降低學習障礙兒童的誤判。而此種前鑑定的做法就是回應性介入的概念。

傳統鑑定方式

經過「推介-測驗-決定」三階段,由學校組成的小組完成鑑定工作。1.教師經過觀察之後推介閱讀學習有困難之學生。2.透過測驗去評估其閱讀困難情形。3.經過鑑定小組決定是否為學習障礙者。可能造成誤判的原由由於少數族群兒童和非英語系族群,對於英語理解能力上相對較弱,所以常被誤判為學習障礙者,而且這些被誤判的兒童接受相較低層級的學習安排,反而使閱讀能力成長有限,進而影響受教權。

改進方案

回應性介入的鑑定採取三步驟1. 使用明確的標準來評估幼稚園階段兒童的閱讀能力,是否真無法勝任學習活動2. 確定該名兒童無法勝任學校的學習活動,則會進一步採取有效的閱讀指導策略。3. 經過密切觀察後卻發現沒有顯著效果,才會進一步在兒童身上進行探討,思考是否有接受特殊教育之需要。

中英文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回應性介入英文關鍵字: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參考書目:

註1:吳清山、林天祐 (2007),教育e辭書, p.44-45,臺北市: 高等教育。

簡介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簡稱RTI。

回應性介入是一種教育模式,目的在於以學習者需求為本位,提供學習困難的學生及早、有效的高品質教學過程,進而有效監控學生的進步,並依據學生的回應作教學上的調整。

回應性介入是一個寶貴的構造,因為它的潛在效用,提供適當的學習經驗,為所有的學生和它的使用在早期識別學生學業失敗的風險。當目前水平的技能和能力都符合的教學和課程的選擇範圍內時學生能夠獲益。

當出現不匹配,學生的學習和成果降低。對於一些學生來說,典型的課堂教學是適當的,符合他們的需求,但對於其他人,成功是不容易的。

在回應性介入中的假設是,這些苦苦掙紮的早期識別和學生提供適當指導,他們很有可能越高才能成功和維護他們的階級位置。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