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教育Wiki

目錄

英文名稱

National Chin-Y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特色
  • 落實專業化的技職教育目標
  1. 著重各科系所的特色專長訂立重點教育目標,實行學院管理,促進學制簡化,提昇教學品質與研究水準。
  2. 積極推動整合性研究團隊,成立研究中心,結合國內外研究團隊,積極介入前導性產業領域,發揮實用性科技轉移實效。
  • 卓越教學品質精進計畫

本校主動爭取教育部獎勵大學卓越計畫,五個分項計畫為:

  1. 教師教學品質精進
  2. 學生學習成效精進
  3. 職場競爭力再加值
  4. 全人學習精進計畫
  5. 教學資源整合共享
  • 系所本位課程規劃—建立系所特色
  1. 建立本校系所本位課程發展機制,確立系所之產業定位,發展特色課程,強化學生就業知能。
  2. 縮短及解決產業與學界需求人才落差,均衡人才供需,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教育目標。
  • 擴展國際化的視野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培養學生之國際觀,基礎競爭能力,以培養具全球化競爭力之企業所需人才為重要目標。 因此,本校著重:

  1. 加強有關國際情勢、壓力管理、外語能力…等等課程。
  2. 與國外學校締結姐妹校、建立交換學生制度。
  3. 邀請國外專家學者蒞校進行講學或駐校指導及辦理國際研討會。
  • 培養全人化的通識教育理念

為融合人文精神與科技發展的科技人文素養教育,本校致力於:

  1. 通識課程之擴展與轉型。
  2. 辦理多元藝術季活動。
  3. 落實生活輔導及人格養成計畫。
  • 打造優質化的社區文化意識
  1. 推動教育社區化,結合地方資源,強調社區互利共榮的團結意識
  2. 透過產學合作、終身教育、社會服務、資源共享,推動藝術文化、休閒娛樂等活動,與社區密切之互動,使學校成為社區密切融合。
  • 建構優質的終身學習環境

增聘學有專精之優秀教師,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參加研習,組成專業研究團隊,透過教學資源整合,使校園成為終生學習良好的環境,吸引學子嚮往及報考,也是企業員工在職進修優質場所。

發展方向
  • 依據社會需求,改進課程設計及教材與教法,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基本訓練。
  • 各系科設立重點實驗室,組成相關技術團隊,進行建教合作專題及應用研究專題,快速積累實務經驗;強化實驗及專題製作教學功能,提升學生的實作能力。
  • 配合國家經建計劃,結合產官學合作,落實研發成果,設立整合科技研究及技術轉移中心,發揮實用科技轉移實效,提供產業界及第三科學園區技術所需。
  • 本校創新育成中心與中部地區工商業界進行高層次合作,建立密切互動。回饋社會,擴大本校畢業生的就業管道。
  • 設立勤益社區學苑,強化推廣教育功能,回饋社會大眾,扮演終身學習體系中的重要角色。
  • 拓展海峽兩岸三地及國際學術交流,加強國際合作與聯盟。
校徽

Logo2007 02.jpg


學院系所
校史

勤益是一所不同於其他學校的國立科技大學,它是由私人興學創立於民國六十年,繼而於民國八十一年捐獻給國家而改制的學校。創辦人張明將軍、王國秀女士以取之於社會,還諸於社會的無私精神,來實踐「教育無他,榜樣而已」的理念。兩位創辦人先後於民國八十一年及九十四年受到李登輝、陳水扁兩位總統所頒發的褒揚令,以「功宏化育」的贊語來肯定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學校之發展歷程分為私立專科學校(60.08~81.06)、國立專科學校(81.07~88.07),國立技術學院(88.08~96.01)及國立勤益科技大學(96.02~迄今)等四大階段,其組織調整及所系科增設狀況列述如下:

  • 民國60年8月,本校奉准創立「私立勤益工業技藝專科學校」,設置機械技術、電工技術、工業電子、工業化學等四科,招收高中、高職畢業生,修業二年畢業。
  • 民國62年6月,奉命改名為「私立勤益工業專科學校」,並將已設立之科改為:機械科、電機科、電子科、化工科,同時增設工業管理科。自該學年度起,二年制工專改以招收高職畢業生為限。
  • 民國64年開始,奉令除工業管理科仍沿用原名稱,其餘四科易名為:機械工程科、電機工程科、電子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 民國65年5月,詹董事長純鑑、王校長國秀同時請辭,並改組董事會,公推王前校長為董事長,並改聘曹敏欽先生為第二任校長。
  • 民國69年起,機械工程科分設製造組、設計組。電機工程科分設電工組、冷凍組。電子工程分設應用電子組、數位系統組。
  • 民國71年,設立夜間部,招收電子工程科、電機工程科在職進修人員。
  • 72學年度起,夜間部奉准招收機械工程科在職進修人員。
  • 74學年度起,機械工程科奉准增設自動化控制組。
  • 民國75年8月,曹校長敏欽奉准退休,改聘張文濤博士為第三任校長。
  • 76學年度起,工業管理科再改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同時夜間部亦奉准招收該科在職進修人員。
  • 77學年度起,夜間部奉准招收化學工程科在職進修人員。
  • 78學年度起,奉准成立企業管理科。
  • 民國78年7月,張校長文濤請辭,改聘翁啟雄博士為第四任校長。
  • 民國79年1月1日起,奉准更改校名為「私立勤益工商專科學校」。
  • 民國76年冬,其時正值本校基礎大立,校譽日隆,創校人張明將軍、王國秀女士深感科技日晉,二專教育難 以因應需求;以自立更生之學校雖年有近三千萬元結餘,實不足以達成對教學品質之提升;況已年事日高,所能為力者日益有限,為使手創之神聖教育事業,更能後來居上,乃於民國76年11月12日致書教育部毛高文部長,願無條 件將學校捐獻,改制技術學院,只要求保留校名,對師生優予照顧。此一歷史創舉,教育部於民國80年8月22日 正式宣佈,並奉行政院核定:自民國81年7月1日起改制成立「國立勤益工商專科學校」,教育部聘翁啟雄博士為首任校長。
  • 自65學年度起,教育部即敦聘學者專家,每三年對全國大專院實施評鑑一次,從第一次至第七次,本校評鑑成績均名列前茅,其中79學年度第六次評鑑,本校受評八項,七項一等,一項二等。82學年度第七次評鑑,本校受評八項,六項一等,二項二等。86學年度第八次評鑑,本校受評七項,全列一等。
  • 民國81年改隸國立,校名為「國立勤益工商專科學校」。
  • 83學年度起,奉准成立資訊管理科。
  • 民國84年7月1日,翁啟雄博士獲教育部續聘為改制後第二任校長。
  • 民國85年11月,由楊明興博士接任本校改制後第三任校長。
  • 民國87年2月,成立創新育成中心。
  • 87學年度,原電機工程科冷凍空調組獨立,正式成立冷凍空調科;奉准成立流通管理科,分春秋兩季招生採三明治教學。同學年,亦奉准成立「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
  • 民國88年7月1日,奉准改制為「國立勤益技術學院」,由楊明興博士續任第一任校長。
  • 民國88年,夜間部改名為「進修推廣部」;同年配合修正之「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將原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改名為「附設專科進修學校」。翌年,奉准設立「附設進修學院」。
  • 88學年度,奉准成立景觀設計與管理科。機械、電子、化工、工管等系開始招收二技部學生。
  • 89學年度,電子工程系開始招收四技部學生。
  • 民國89年12月,本校通過ISO9000國際品質認證。
  • 民國90年8月16日,經行政院核定由鄔詩賢博士接任本校校長。
  • 91學年度,奉准設立第一個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 民國91年8月,「推廣部」由進修推廣部獨立,辦理台中縣屯區社區大學等回流教育。
  • 92學年度起,全校各系招收四技學生。
  • 92學年度,奉准設立材料與化學工程研究所、流通科技管理研究所、資訊與電能科技研究所。
  • 93學年度,奉准設立精密機械與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空調與能源科技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所。另休閒運動與管理系及應用英語系,亦獲准設立招生。
  • 94學年度,奉准設立資訊工程系。 化學工程系改名為化工與材料工程系。
  • 民國95年2月1日,陳坤盛博士接任第四任校長。
  • 95學年度,成立電機工程研究所、自動化工程系。
  • 民國95年3月28日,由校長帶隊親自拜訪台中縣黃縣長,協調土地及經費分配事宜。縣長考慮縣府經費拮据,及為帶動太平地區整體發展考量,同時考慮本校改科大及未來整併之中長期規劃,已同意由本校無償取得全部坪林營區 31.42 公頃土地,並由本校負責坪林營區搬遷及建設總經費3億 6 仟多萬元,並願在相關行政作業上充分配合與協助。
  • 民國95年,本校申請改名「國立台中勤益科技大學」案,奉教育部台技(一)0950099265C號函校定自95年8月1日起「同意籌備半年」;同學年,成立電機工程研究所、自動化工程系;且實施系所合一,全校共有一所十四系 (其中7系含碩士班)。
  • 民國96年2月1日,正式改名為「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 民國96年,新設研發與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及文化事業發展系大學部,另原資訊與電能科技研究所改名為電子工程系碩士班,機械工程系改名為精密機械與製造科技系、冷凍空調系改名為冷凍空調與能源系。
  • 民國96年11月2日,陳水扁總統蒞校參加「關懷教育、地方與產業發展座談會」,允諾國防部所屬「坪林營區」土地,軍方以自折自建方式撥予本校20公頃土地。
  • 民國97年6月10日,本校取得營區土地所有權狀。
  • 民國97年8月1日,創辦人辦公室與校友聯絡中心合併為創辦人辦公室創辦人服務組與校友聯絡組,進修部與推廣部合併為進修推廣部,研發處國際交流組升級為一級單位國際事務處,精密機械與製造科技系改名為機械工程系自動化系併入,景觀設計與管理系改名為景觀系,休閒運動管理系改名休閒產業管理系,文化事業發展系改名為文化創意事業系。
  • 民國98年2月1日,研發與科技管理研究所與資訊管理系整併為一系一所,休閒產業管理系改隸至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更名為人文創意學院。
  • 民國98年2月1日,陳坤盛博士續任第五任校長。
  • 民國98年6月4日,獲選為教育部綠色大學示範學校,簽署「塔樂禮宣言」。
  • 民國98年8月1日,秉持本校「勤益誠樸」校訓,致力發展「綠色導向優質產業科技大學」願景,落實培育具「人文素養、社會關懷、專業知能及國際視野」之優質人才教育目標。
  • 民國99年5月31日,正式與國防部完成新校區20公頃土地點交。
  • 民國99年8月1日,增設語言中心為行政一級單位;另將通識教育中心提昇為院級單位,改名通識教育學 院並調整內部組織為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及博雅通識教育中心。
  • 民國99年11月1日,開放新校區供師生停放汽機車使用。
  • 民國99年12月14日,創新研發大樓暨綠色科技研發總中心揭牌。
  • 民國100年4月12日,啟用本校新校門,原215巷校門規劃為行人與自行車專用道。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
    • 路線A : 國道三號(209Km)中投交流道 →上高架接台63線「中投公路」(3.6Km 大里出口 )→ 德芳路(約0.9K) → 德芳南路 (1.2K) → 旱溪路 (4.5K) 7-11右轉 →樂業路(台中市) /東平路(台中縣) (約3.5K) 左轉 → 中山路 (約1.2K) 左轉→勤益新校門(129線23k+300)( 原前校門限行人進出)注意 新校門「禁止左轉」請由北向入校替代道路圖進入校門。
    • 路線B:中山高(178Km)中投交流道 → 中港路/中正路 台中火車站前左轉 (約6.6K) → 建國路 (約1K) 右轉 → 精武路(台中市)/中山路(台中縣) 八O三軍醫院 (約5.9K) → 中山路一段 (約3.0 K) 右轉→ 勤益新校門(129線23k+300)( 原前校門僅限行人進出)。
    • 路線C:中山高(174Km)中清大雅交流道 → 中清路/(約3.2K) 左轉 → 文心路四段 (約2.7K) 右轉 → 北屯路 (約0.7K) 左轉 → 太原路三段(過地下道)/太原北路→過第二個橋 弘光老人療養院前 → 轉入機車道 右轉 (約3.5K)→ 河堤路(約1.4K) (第二個紅路燈)左轉 → /中山路(台中縣) 八O三軍醫院 (約0.5K) → 中山路一段 (約3.0 K) 右轉→ 勤益新校門(129線23k+300)( 原前校門僅限行人進出)。
    • 路線D: 國道三號霧峰交流道(211Km)→台74線快速公路→樂業路匝道→勤益新校門(129線23k+300)。
  • 搭乘台鐵
    • 台中客運 41 號 : 來賓於台鐵台中站下車後,可至綠川公車站轉乘 41 號台中客運直達勤益科技大學,車程約 40 ~ 50 分鐘。
    • 統聯客運 75 號 : 來賓於台鐵台中站下車後,可至車站前廣場轉乘 75 號統聯客運直達勤益科技大學,車程約 40 ~ 50 分鐘。
    • 豐原客運 51 號 : 來賓於台鐵台中站下車後,可至後火車站轉乘 51 號豐原客運直達勤益科技大學,車程約 40 ~ 50 分鐘。
    • 市區計程車 : 來賓亦可由台鐵台中站直接搭乘市區計程車前來勤益科技大學,乘車時間約 20 分鐘。
  • 搭乘高鐵
    • 台中客運 82 號 : 來賓於高鐵台中站下車後,可搭乘台中客運 82 號公車至台中火車站。至台中車站後再於綠川東街公車站牌轉乘 41 號台中客運,或於車站前廣場轉搭 75 號統聯客運,即可到達勤益科技大學,車程約 60 分鐘。
    • 市區公車 : 來賓於高鐵台中站下車後,可由出口 6 至 18 ~ 20 號公車月台搭乘市區公車,約 10 分鐘 1 班車,沿途行經台中火車站。至台中車站後再於綠川東街公車站牌轉乘 41 號台中客運,或於車站前廣場轉搭 75 號統聯客運,即可到達勤益科技大學,車程約 60 分鐘。
    • 市區計程車 : 來賓亦可由高鐵台中站直接搭乘市區計程車前來勤益科技大學,乘車時間約60 分鐘。
    • 台灣鐵路 : 來賓於高鐵台中站下車後,可由出口 3 方向前往台鐵新烏日站搭乘區間車前往台中火車站,約 8 ~ 20 分鐘 1 班車,車程約 10 分鐘。至台中車站後再於綠川東街公車站牌轉乘41 號台中客運,或於車站前廣場轉搭 75 號統聯客運,即可到達勤益科技大學,車程約 60 分鐘。
  • 搭乘公車
    • 勤益科技大學站 : 以下的公車均會經過本校: 台中客運 41 統聯客運75 豐原客運51
願景
一、營造永續校園:透過相關活動及環境之營造、孕育綠色思維,讓綠色概念融入校園生活。再由實際的參與行動中,將綠色轉變為永續性的生活型態。
二、深耕人文素養:透過跨領域課程來建立學生與職場對話能力,並培養學子活用文化資源的能力。另經由多元服務學習課程,深化學生地球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三、強化輔導機制:深植「勤毅誠樸」校訓,為校園生活教育的核心價值;營造「服務學習」與「志工服務」的社會關懷氛圍,使學生對世界有熱情、對自己有期待、擁有身心健康之服務人生觀。
四、整合教學資源:整合教學資源、數位學習、圖書服務等資訊平台,並導入綠色科技的應用,打造節能而有效率之數位資料中心。建構多元、行動、優質、永續教學的數位學習園區。
五、永續產學合作:藉充實教師實務能力、精進學生專業技能、深耕跨領域就業學程、精進產學合作以持續綠色科技創新,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務能力。
六、卓越教學品質:建置系統化之學習輔導資源,以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之動機;推動「數位教材開發與認證」以提升數位教材品質;精進「課程及教學內容之持續改善機制」,並持續追蹤分析畢業生就業狀況,且將結果回饋於教學,創建學習優勢,以回應全球化競爭。
七、致力國際接軌:學生由大ㄧ開始實施英文分級教學,因材施教以提升英文學習成效。開設多樣及進階外語課程,培訓學生多元語言能力。鼓勵學生赴海外學習,藉由知識擷取、文化交流、生活體驗,以拓展學生視野及寬闊的國際觀。
參考資料

web2.ncut.edu.tw/files/11-1000-25.php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