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國語實小
教育Wiki
[國語實小]一、 校名由來本校的前身是臺灣光復前的「臺北師範第三附小」,光復後省教育廳為推廣國語教育,實驗新的教育方法,於民國35年5月,將原校名改為「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附設實驗小學」,是為本校成立之始。56年7月本校奉命改隸臺北市,更名為「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
二、 歷任校長
民國35年5月教育廳派方志平女士接任本校,為本校第一任校長。民國36年8月方校長辭職,校長職務由省政府派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王玉川先生兼任。民國37年2月王校長辭職,經派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祁致賢先生兼任本校校長。民國38年祁致賢校長因職務繁忙,復辭本校校長兼職,省政府派張希文女士接任。民國62年8月張校長奉令退休,教育局派李穎萍女士接任,民國72年8月李校長調萬華區西門國小,林秋成先生接任本校。民國79年8月林校長調大安區敦化國小 ,陳燕鶴女士接任本校,民國84年2月陳校長調大安區仁愛國小,馬家祉女士接任本校,民國87年8月馬校長榮退,由簡毓玲女士接任,民國90年8月簡校長榮退,由陳綠萍女士接任本校,96年8月陳校長榮退,民國96年8月由張永欽先生接任本校至今。
三、 學校校舍發展概況本校校地16,348平方公尺,現今共有同心樓、同德樓、實踐樓、勤學樓四棟樓房。計普通教室64間,專科教室及辦公室共43間,運動場2處,活動中心1間。
本校於民國35年5月3日成立之初,暫借福星國民學校教室上課,8月1日遷至現址(南海路58 號),當時有教室10間, 9個班級,學生300餘人。民國36年至45年間共興建木造教室9間,磚造教室2間,廁所3間,飯廳、浴室各1間。民國37年設置幼稚園於植物園內,興建木造教室2間,廁所1間,民國39年增建幼稚園磚造教室1 棟,木造接待室2間,廁所1間。
民國46年小學部木造大樓年久失修,風雨飄搖,隨時有倒坍之虞,經呈報教育廳請求撥款翻修,但當時財政困難,教育廳只能提供三分之一改建經費,即採三對等籌款辦法(教育廳負責三分之一,臺北市負責三分之ㄧ,本校籌募三分之ㄧ)以謀解決,改建工程直至民國52年順利完工。之後因應年年增班的壓力與需要,拆除原來校舍,陸續修建教室。民國60年為配合和平西路拓寬工程,本校部分圍牆拆除遷建,導致校地因此損失五百多坪。民國68年至78年學校主要建築實踐樓、勤學樓、同心樓、同德樓陸續建築完工,形成現今校園的中央是操場,四周是樓房的規模。
民85年一直借用校地的「建國中學宿舍」拆遷,興建學校新大門及外籃球場。由於學校校地小,學生數多,學生活動使用空間不足,專科教室不夠,一直是實小的困難,目前正積極規劃在新大門外籃球場這塊空地興建綜合大樓。
四、 學生數民國35年創立之初有9個班級,學生300餘人。36年第一屆畢業生有35人。民國44年學校小學部已有36班、幼稚園4班,共40班。民國四、五十年代本校皆與女師附小、北師附小(臺北市三省立小學)聯合舉行畢業典禮。
民國七、八十年代,學校增班至72班、幼稚園8班、資源班4班的規模。
現在小學部已增至64班、資源班4班、幼稚園6班,學生人數共約2400多人。人數最多時一班有53人,逐年降低班級人數目前是35至30人一班。
五、 推展國語與實驗研究使命本校自創校以來即負有推展國語、實驗研究的功能。民39年本校遵奉教育廳令,成立輔導研究部,負起實驗研究的工作,尤其在推廣國語文教學不遺餘力,「說話直接教學法」或「注音符號綜合教學法」等實驗成效良好,民國42年將實驗成果遂建議教育行政當局「充份利用注音符號」,改編小學國語教材以提高學生語文程度。這個提案獲得教育當局重視,並通令全臺灣省各縣市,自民國43學年度(1954)開始,國小一年級先教說話及注音符號,第十週起再教國語課本,這個教學法一直施行至今。除此以外,國語實小在說話教材編輯、國語科的教學編審和教學指引編纂,國語科混合教學實驗,及接受僑委會的請託,教外國人說國語,指導僑校教師國語科的教學法等都相當有成就,國語實小成為國語文教學的標的學校。
現任校長張永欽校長帶著實小繼續邁向21世紀教育新紀元。國語實小本著實驗研究的精神,擔負了推動精進課堂教學能力行政規劃組、國語文推動小組行政和課程組、生命教育召集小組、教學輔導教師試辦方案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推動小組等重責大任,在臺北市領導群倫。
六、 歌聲悠揚、再創風華本校校歌歌詞簡明扼要,詞意深遠,曲調悠揚,小朋友們清亮的嗓音響起,讓人不由得心情飛揚,充滿了無限新希望。
國語實小擁有美麗的校園環境、豐富的社區資源、優良的教師素質、熱心的家長支援,活潑可愛、認真向學的小朋友,大家齊心努力成就國語實小,共譜「快樂、進步、卓越」的學校願景,就如校歌歌詞「國語實小放光明」。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