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國際不打小孩日(430_Spank_Out_Day)
教育Wiki
目錄 |
主要精神是「邀請你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了」。
短短數年間,Spank Out Day在世界各地發酵,使這一天成為國際性的日子。
源由
1998年,美國的一個民間組織-有效管理中心(CED;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其創辦人是臨床心理學家Robert Fathman,他一直致力蒐集並鼓吹有效的管理方法,深知體罰是沒有效益的教育方式。有感於體罰加諸兒童的傷害,是一件非常讓人遺憾、扼腕的事,故選定四月三十日為「不打小孩日」(Spank Out Day),由美國終止體罰組織(EPOCH-USA)支援,藉由各種活動來向社會大眾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
發展
原本僅在美國境內推動的不打小孩日,漸漸在世界各地發酵,包括臺灣、香港、肯亞、喀麥隆、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都起而響應。有的國家這天叫No Hitting Day,有的國家則是No Smacking Day,香港又稱之為「無巴掌日」。我們臺灣則在2006年正式以「不打小孩日」來響應國際,呼籲「不打小孩,以手傳愛」。
相關資料
臺灣反體罰運動早在1987年開始,對兒童人權的重視與照顧,無不朝著國際標準邁進,近年來從兒童少年法的制訂、修訂,兒童人權高峰會的舉辦,到禁止校園體罰的教育基本法條文修訂,在在體現著成人觀念的轉變。
專家意見
「『不打小孩日』的目的是在使父母停下來想想,認識到有很多正面且非暴力的方法來鼓勵孩子做出他們希望的行為,並了解到他們根本不需要再打孩子。」彼得紐渥(Peter Newell)「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反體罰政策相關文件的起草人
「1979年瑞典成為第一個全面禁止體罰的國家,瑞典政府認為教育民眾了解體罰的惡果和協助他們學習有效的替代方法是很重要的。而對於尚未全面禁止體罰的國家,『不打小孩日』提供了一個機會,讓關心此議題的組織和個人來提倡正面管教,並呼籲終止體罰。」瑪莉尼爾森(Mali Nilsson) 國際拯救兒童聯盟反體罰專案委員會主席
「『不打小孩日』有助於將焦點放到極需關懷的兒童人權和需求上。只有在家和在學校感到安全,孩子的學習才有最佳的效果。懂得不用打來對待孩子的父母也比較快樂。體罰這個壞習慣是可以被戒除的,請共同參與這個教育運動。」娜汀布洛克(Nadine Block) EPOCH-USA的聯席主席,同時是位校園心理學家
資料來源
大紀元文化網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