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團隊工作建制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團隊工作建制


教育Wiki

團隊工作建制(Teamwork establishment)

目錄

定義

要建立上述的學校輔導團隊,需要克服的困難很多,教育界不一定支持,輔導界也不必然喜歡。有些輔導界的朋友擔心飯碗不保,有些教育界的夥伴誤以為社會工作學界、心理學界的人在為自己的子弟爭就業機會,其實這都是不必要的誤解。誠如教育部訓委會所主張的「國民中學試辦專業輔導人員實施計畫」,其目的是在增益學生輔導工作績效,而非保障某種專業工作者(教育部訓委會,2003)。

內容說明

舊的輔導體制的輔導績效良好,也犯不著大家多費心思。眼看著輔導教師的無力感,輔導室幾乎快被組織再造掉了,有許多學校已將輔導室併入學務處,名之為訓輔合一,其實是訓導併吞了輔導。輔導室在學校若被蒸發,學生輔導工作必亡。除非輔導室能重新定位為諮商中心,或仿照工業先進國家的學生服務中心,也許可以找到出路,如果能找到更可以增益輔導工作績效的新方法,為何不可?教育部認為試辦期間已滿,目標已達成,自然應結束或朝向另一階段發展,只是下一階段何去何從,教育部不能裝聾作啞。以下是一些周邊配套,或許對學校輔導有助益。

學校教育目標的再確認

學校是一個正式的社會化機制,它比家庭更具有一致、普遍的社會化功能,在於教導下一代國民累積知識、創造文明、延續歷史的責任;同時,學校也扮演社會控制的功能,教導人類社會所能接受的法律、規範、行為、倫理、價值,培養現代公民身分;學校更是人力資本的培育場所,透過教育活動,學生逐漸被訓練成為適任的生產、再生產的個體,繼續維持國家的競爭力。以上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偏一也會傾斜。在這樣的邏輯下,學校不應該只傳授知識而已。學校的責任在於培養人(human being)成為具有以下特質的完整個體:

1.具人性的(humane):不是種族中心主義的(ethnocentrism),也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mankindcentrism),而是講求種族平等、物種共生共榮的。
2.健康的人:不但身心健全發展,而且具有適應環境的能力。
3.民主的人:不但自尊,而且尊重他人,尊重差異,尊重經由共識產生的制度。
4.具社區意識的人:不只植根本土,熱愛社區,關懷人與環境,而且包容不同的社會部門,學習成為全球公民。
5.具發展性的人:培養學習的興趣、習慣與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知識,累積經驗,終生學習。據此,學校體制上所分工的教學、訓導、輔導部門,其實只是為了方便執行與管理學生的知識傳授、行為學習、問題解決的綜合過程。然而,由於制度的標準化、穩定、惰性與拒變,使得教師所扮演的教學角色,學務處所扮演的訓育角色,輔導室所扮演的心理、行為、生涯輔導,各自為政,只是呈現一種暫時的、表象的合作。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團隊工作建制

英文關鍵字:Teamwork establishment

參考資料

林萬億/著。學校輔導團隊工作,頁588-589。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