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團體探究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團體探究法


教育Wiki

團體探究法(Group-Investigation,簡稱G-I),由莎朗(R.Sharan)等人於1976年所發展的,其目的在於提供學生多樣而廣泛的學習經驗,每組學生自行決定所要學習之內容,並懂得如何組織及進行溝通,然而這樣的學習經驗必先具備一些基本知識和技巧。團體探究包含以下四項重點:

1.全班是由不同小組集合而成。
2.設計多樣之學習任務供小組探究。
3.強調學生間主動之溝通。
4.教師和小組溝通並引導各小組之活動。

G-I包含六個連續階段(consecutive stages),每一階段依研究主題、教師和學生之技巧歸納成一周、兩周甚至幾個月之活動。

目錄

階段一、界定研究主題並組織研究小組
此階段之重點在於介紹完整之主題概念、編擬及選擇不同之研究次主題、歸納題項以及選擇研究次主題。教師首先介紹一較完整之主題概念,此主題可參照課本活動或全班共同感興趣之主題。此階段主要目的有以下二點:
1.幫助界定要探究之主題範圍。
2.安排討論之進程。
其次,編擬及選擇不同之研究次主題。接著教師將每個問題歸納在不同項目上,這些項目再以次主題方式分配給各研究小組。最後呈現這些主題之名稱,每個人選擇期享研究之次主題,若某一次主題參加者較踴躍尚可分成兩組。
階段二、計畫研究工作
選擇相同主題者共同形形成一些可研究之問題,並計畫其活動過程、決定如何來進行、需要哪些相關資料,藉由意見交換與修正、澄清他們所要研究之內容。教師之任務在於促進小組互動,提供具體之建議供小組參考。確定研究方向後各組列出小組工作單,包含研究主題、小組名單、組員分配工作以及小組要探討之問題與資源等。
階段三、進行研究
學生蒐集、分析並評鑑資料獲得一暫時性之結論,將個人所獲之知識與他人分享,用來解決小組問題。此階段強調多方面之溝通學習,包含小組同學間、教師與學生間之互動,有許多回饋線互通其間。
階段四、準備報告
此階段為最重要之階段,小組必須將零散之資料匯合統整。由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組成指導委員會,來檢視各組資料之重要性,卻正小組織主題觀點是確實的、有趣的,並鼓勵每一人均要盡心奉獻於小組研究上。
階段五、呈現報告
各組將研究成過,採用不同形式,如展示、表演、辯論或口頭報告等呈現出來。
階段六、學習評鑑

G-I強調較高層次之學習評估,如應用、分析、推理能力、情意評鑑及動機和投入程度等。評鑑方式盡可能由同學和教師共同編擬,以鼓勵參予

參考書目
黃政傑、林佩璇(民85)。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