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垃圾桶模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垃圾桶模式


教育Wiki

「垃圾桶決策模式」(garbage can decision making)

目錄

源起

美國學者James G. March及Cohen D. Olson兩人在《組織模糊與選擇》(1976)一文中提出垃圾桶決策模式。

James G. March

James G. March [1]

Cohen D. Olson

Cohen D. Olson

《組織模糊與選擇》

組織模糊與選擇

意義

兩位學者認為,機關組織的決策通常並非是經過理性思考計算之後的結果,實際上是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不經意碰到的一項產出結果。亦認為機關組織如同一個由問題、解決問題的替選方案、參與者、及選擇機會四者混合而成的垃圾桶,這個機關最後所產生的決策如何,端視問題是否正好碰到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是否符合參與者的利益、以及決策者是否有機會同時發現問題與解決方案而定。此模式認為組織決策並無次序性,各決策要素間,例如問題、參與者、解決方案、選擇機會等,彼此間並無一致的邏輯演變關係,決策的形成只是機會所造成的。

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

提出者

柯恩(Michael Cohen)

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

1.決策行為是在一個裝有鬆散結構意見的垃圾桶中隨便抽取完成的。(1)一堆問題(2)一堆解決方法(3)成員流通大

2.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是一種非理性的決策模式,應用此一模式來探討我國的一些教育政策或是決策的過程。最先是由Michael Cohen, James March, Johan Olson等人於1972年《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一書提出。而相關的概念,Lindblom在1959年就曾提及。這種模式是用來瞭解「無政府狀態」組織(organized anarchy)的決策過程。「無政府狀態」組織有三個特徵:目標模糊(problematic preferences)、對如何達成目標的方法亦不甚清楚 (unclear technology)、流動性參與(fluid participation)。

參考資料

產生原因:http://www.kuhes.tyc.edu.tw/~head/_private/study/03.doc

[詳細資料參見:http://ccms.ntu.edu.tw/~floratien/text/policy/Garbage%20Can%20Model.pdf]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